成都市温江区苦竹村搭建村民自治新载体——
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的苦竹村六组有一个 “圆桌会议”。跟别的会议不同,村民们参会前的“必须动作”,不是去桌前围坐,而是拿出自己的智能手机,点开微信。
是的,这个会议的全称有些洋盘,叫“微信圆桌会议”,其载体是建立于去年8月的一个微信群。在这张虚拟的“桌子”上,村民们都在讨论些什么?又是怎样化解分歧、达成共识的呢?
□本报记者 蒋君芳
把年轻人请上“讨论桌”
微信群的名字很实在,就叫“苦竹村六组”,目前成员37位,覆盖了全组70%的家庭,发起人是该组组长邓君志,“建这个微信群,有两层原因。”
苦竹村六组178位村民中,有10多位村民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回家。过去组里很多大小事都是用电话通知他们,非常不方便,“大家都在忙工作,这边电话打过去,那边不一定有人接。”耍了许久微信的邓君志转念一想,外出打工的都是些年轻人,用的都是智能手机,微信普及率这么高,干脆通过微信交流,对方不光能随时了解家乡情况,建言献策也方便。
组织组员现场开会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是另一层原因。开一次会,通知100人,能来一半就不错了,“还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王娟就是对现场开会“不感冒”的年轻人之一。她经营着一家茶馆,“杂事多,离开久了不放心。”
“年轻人都忙着赚钱。”邓君志能理解,但他恰恰最想听年轻人的声音,“年轻人见多识广,有更多想法。”
基于这些考虑,邓君志建起了微信群,把组里大多数年轻人拉了进来。现在,他已经把微信群当做了最主要的开会阵地,“现在的家庭结构中,真正拿主意的,大多是年青一代。”
大小事微信群里来表态
自从建立后,微信群很热闹,因为涉及组上发展的大小事,都要在这里“过堂”。去年12月,关于一座桥的栏杆拆与不拆,群里成员就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苦竹村六组,有一座“月石新桥”横跨于杨柳河之上,是进组的主要通道。近年来,村里花木产业发展得好,村民们腰包都鼓了,对生活环境要求也高起来,于是自筹资金,在原来老桥基础上拓宽了桥面,修建了桥栏杆,美观之余还起到了安全保护作用。
可没多久,一户村民运输花木时却发现,因为过桥后有一个直角转弯,大树突出的枝干很容易挂到桥栏杆,该村民随即提出希望把栏杆拆掉。
邓君志把拆还是不拆的问题抛到了微信群里,征求大家的意见。在外打工的鲁伟,用一句“化妆不易,不要轻卸”,引得成员的热烈附议。一番讨论后,最后是“不拆”的意见占了上风。
不拆,如何解决花木运输问题?邓君志又开始在微信群里集思广益,最后大家决定将桥对面的路肩拓宽夯实,给大车提供更大的转弯角度,解决了难题。
一天之内解决了问题,让邓君志更加重视微信群的作用,“如果是现场开会肯定不会这么快,光是通知大家来开会就很费时间。”
聊出来的“意外之喜”
微信群带给邓君志的惊喜还不止这些。细心的他发现,这个群还能解决一些邻里纠纷。
这些年,苦竹村六组一直很重视环境打造,要求每家每户每天对自家房屋前的马路进行清扫。但因为“谁应该清扫‘界线\’区域”,组里两位老人发生了比较激烈的争执。
邓君志拍下“界线”处的卫生情况,并简单作了说明,发到了微信群里。第二天,他意外地发现,两人已经“握手言和”,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两家的子女在微信群里看到后,当晚就回去给各自父母做了思想工作。
这一意外,让邓君志更有干劲了。他专门成立了“微信培训班”,我希望把组里的老年人也拉进来,“每个人都能通过微信参与组里的事务。”第一期“培训班”已经有了8位学员,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
老人们也积极。为了上课,75岁的邓国辅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部三星智能手机。作为一名退休老师,邓国辅还是班上的“尖子生”,已基本掌握了耍微信的技巧,“过几天就申请加群。”
新闻推荐
5月插秧季。5月3日,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叶家院子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秧门仪式,挑秧上台,挑秧巡田,抛秧入田,起吼开秧门等环节,展现了川西农耕文化昔日的场面。当天,活动方还组织了手插秧技能大...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