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三批援藏干部人才迅速融入援藏工作全局
10月9日一大早,双流县新一批对口支援巴塘工作队的领队杨金富便和建设、农业、交通等单位的援建干部一起,到巴塘县中咱镇田间了解玛咖种植情况,力争将这一上批次援藏工作队留下的项目做好、做实,增加农民收入。
接过援藏“接力棒”,成都市今年选派的372名第三批援藏干部人才已经全部到岗。
□本报记者 罗向明
一家三口齐援藏
“第三批援藏干部几乎都是自愿报名参加。”成都市援藏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今年上半年,成都各区(市)县便展开了第三批援藏工作队员选拔工作。每个区县最后选出的20名左右援藏干部人才,都是从几十上百位报名者中精心挑选而出,“每一位援藏队员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成华区新一批对口支援丹巴县的19名队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对援建“家庭档”:青龙街道办事处投促部部长刘云洲和妻子、双庆小学副校长裴丽娟,为了保证在丹巴期间能全身心投入援建工作,夫妻俩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带着10岁的女儿刘馨雨去丹巴读书“陪援”,曾为成华区电子科大附小少先队大队长的刘馨雨也因此被其他队员们称为“年龄最小的援藏干部”。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锦江区18名援藏干部人才中,郑文和邹波也是6月30日才刚领取结婚证。2010年自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郑文和邹波分别考入盐道街小学东区以及和平街小学教信息技术。这次支教,郑文将到炉霍县二完小任教,丈夫邹波也将到新都小学任教——都是炉霍紧缺的专业师资。
援藏工作无缝对接
人员选拔出来,如何尽快融入藏区全面工作?“其实从6月份起,已经确定援藏的同志们就在做‘课前\’准备了。”温江区第三批援建团队领队范明说,成都市援藏工作队伍通过传、帮、带,走基层等多管齐下,让队员迅速融入新环境,接过援藏工作“接力棒”。
第二批援藏队专门整理了一份详细的援藏任务移交清单,“有了这份清单,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工作重点,使援藏工作做到无缝对接。”
此外,双流县新一批对口支援巴塘的队员还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先后深入亚日贡乡、昌波乡、德达乡,开展送医、送药、送卫生知识、送法律知识等“四送”下乡活动并开展民生调研,三次共接诊700余人次,免费发放价值8万余元的药品。
目前,10支队伍相继建立健全了《队员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学习管理制度》等制度;全体队员签订了“八条禁令”和“八项承诺”,为援藏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脉相承抓好项目援建
雪峰皑皑、绿草茵茵……初到德格时,成都高新区援藏队第三批队伍领队洪敬涛就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在旅游方面的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因如此,旅游产业一直是高新区援藏队的着力点。
早在2012年,高新区第一批援藏工作队便邀请知名规划团队,对德格县文旅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考察,提出了打造“康巴特色文化古城”的发展定位。随后,援藏队推动德格县同法国阿尔卑斯山开发团队签订了打造合同。“我们将一脉相承,抓好德格旅游特色援建项目。”今年高新区计划投资150万元用于德格县城风貌改造设计,保护和还原传统藏居的特色风貌,打造康巴地区特色风情小城等。
同样围绕项目抓手,成都市各支援藏队伍,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援藏工作要紧紧围绕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的要求,迅速梳理各个项目推进情况,努力在群众生活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促进民族团结上取得新进展。
新闻推荐
英国城市社会学家霍华德曾在《明日的花园城市》中这样描述:一座城市就像一朵花、一株草或一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成都市温江区对此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新型城镇化...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