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莉 文/图
“开张”半个月,“客户”迅速增多,邓淙源有了新的购车计划。
邓淙源是成都一家公益组织“3+2读书荟”的工作人员,也是该组织正在推广的“流动书屋”项目负责人。8月1日,第一辆车身喷涂着“流动书屋”字样的商务车开进了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之后短短的半个月,“流动书屋”在大成都范围内的点位增至10个。
近几年,建设一间书屋已经是每个村或社区的“标配”,但不少地方的书屋却并不受群众欢迎。怎样把钱花得更高效,值得思考与探索。
群众是有读书需求的
浓密的树荫下,排开三张大桌子,配上若干椅子和小板凳,旁边立着装满图书的书架……8月19日上午8:30,成都温江区西街社区一家医院对面的活动广场上,邓淙源的“流动书屋”又开张了,这是他们第二次来到西街社区。
“每次带来300多本书,书的种类可以根据居民的需求更新调换。”邓淙源说,“3+2读书荟”已经开设了7家公益书馆,拥有5万余册藏书。
8月初,西街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流动书屋”项目,一年内将为社区居民提供“流动”借阅服务20次,每次4小时左右,群众可以免费现场看书或借出,此外还将举办4次讲座、4次展览。截至目前,“流动书屋”已与温江、蒲江的10个社区/村确立了合作关系。
记者看到,不少在广场上休憩的市民被吸引过来,还有一些路过的人也停下脚步,不断有人坐了下来。“群众是有读书需求的。”
不光是城市社区,农村也是如此。在蒲江县西崃镇铁牛村,有一对母女从最开始看到“收摊”,离开时约定下次还要来;两河村的一位村民则叮嘱他们,记得下次带某某作家的书去。
政府购买让书屋“动”起来
看到“流动书屋”受欢迎,西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王宇觉得,这2万元钱花得很值。
2005年,西街社区在社区居委会办公楼上建起一图书室。“这几年花了不少钱,置了2000多册书,环境也比较舒适,但来看书的人始终多不起来。”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社区人手紧张,王宇不得不兼任这个图书室的管理员,群众要去看书,还要临时找他开门、登记。“有些群众工作之余才有时间看书,但他们下班后,社区也下班了。”这些问题就把不少人“挡”在了门外,“3+2读书荟”曾实地走访蒲江县10余个农家书屋,发现2012年的借阅量大多不到百人次,其中有一个书屋有3000余册书,全年借出量却不到20本;这10余个书屋中,一半没有完整的借阅登记,图书丢失现象较严重,平均每个书屋损失400册左右。
从当地村民反映来看,藏书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原因,“旧书多,需求和供给对接不上。”“3+2读书荟”一负责人李佳说,政府一次性投入把书屋建起来,后期管理却很难跟上,难以可持续发展。
书本之外还有其他吸引力
相比之下,王宇认为“流动书屋”的流程简单,方式更灵活,更重要的是,引入专业的机构来运营书屋,还能整合更多的文化资源。
在西街社区的借阅现场,不少人围着一张桌子打转,还不时拿出手机拍摄。走近一看,世界上最早的手提电话、最早的二进制计算器、最早的滚筒式手摇留声机……活脱脱是一个“老古董”展览。
李佳告诉记者,作为一个专业的阅读推广机构,“3+2读书荟”拥有100多名志愿者,当中不乏文化界的名人,比如儿童文学作家杨红婴。这次展出的“古董”,就是由志愿者——国内首家个人老电影博物馆的馆主曹贵民提供。
“光凭我们社区的力量,一是请不动这么好的资源,二是成本会很高。”王宇说,社区正在与“3+2读书荟”商量,打算开展文艺沙龙、法律讲座、少儿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既能为书屋增强人气和吸引力,还能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引导人们形成读书习惯。
有了“流动书屋”,社区原来的图书室怎么办?王宇说,正在商谈由“3+2读书荟”托管图书室,把图书室作为固定的阵地,开展相关读书活动。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莉不久前,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汪家湾社区的黄家四兄妹当“主角”,为社区居民展示了一场生动的“普法剧”——和盛法庭把审理现场“搬”到了社区。一个能容百人的大会议室,几乎被旁听者占...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