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片上微刻
□本报记者 程文雯
12月18日,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展馆内,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贾氏微刻”传承人、69岁的贾宗赤带来的一套纯金微刻《红楼梦》震惊全场。这件微刻精品由120片指甲盖大小的足金金片组成,每片刻有一回《红楼梦》,书写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5000—10000字。这是什么概念?“显微镜下一根头发能遮3行字。”贾宗赤形象地解释道。
贾宗赤出生书画世家,10岁就开始跟父亲研读古典名著,并学习书法和篆刻。后因生活所迫,成了一名修表师傅。为了识记哪些表是自己修过的,他开始在表上留下记号。“既不能影响美观,又不能伤及表面,最好能让人毫无察觉。”贾宗赤说。渐渐地,他练就了一手微刻的绝活儿。
2000年,贾宗赤辞去修表的工作,搬到弟弟贾宗瑜家潜心研究微刻。2003年,对古典文化颇有研究的他萌生了将四大名著刻成微刻作品的想法。一开始,他试着在光碟上刻《西游记》和《红楼梦》,但都因材质达不到要求而放弃。“《红楼梦》大约有100万字,这就要求雕刻材质密度一定要高,否则刻出来的字在显微镜下是模糊的。”贾宗赤说。
为了支持哥哥的事业,弟弟贾宗瑜卖掉家中几处房产,筹集了20多万元资金。兄弟俩又多方探访,终于在成都市温江区找到中国造币总公司长城金银精炼厂,订做了120片金片。“金子是可以长久保存的,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长久流传下去。”
2005年,贾宗赤终于拿到订制的金片:每片长20毫米,宽12.5毫米,厚1毫米,净重5克,只有人的指甲盖大小。
从金片取出,到开始刻写,再到刻完封装,都只有贾宗赤一人能接触到。“一平方厘米要刻几千个字,哪怕是一粒灰尘,也能把字遮住,必须保证刻写面洁净不沾灰尘。”贾宗赤解释道。
“我刻的时候,别人看我完全是静止的。”贾宗赤说,在刻写时,他必须保持屏住呼吸,两手稳稳拿住刻刀,透过自制的高倍放大镜进行雕刻,动作细微到肉眼无法察觉。“只有在停下来喘口气的时候,旁人才能看到我动动手腕。”
2009年9月,这件耗时3年的微刻《红楼梦》终于完成。贾宗赤将作品封装在两个精致的透明包装盒内,送到银行保险箱妥善保管。
这次在宜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是这件作品首次亮相。显微镜下记者看到,这些文字排列工整,耀眼夺目,字体舒展清晰,笔画间的起承转合自然有力。
“希望这部作品能让更多人了解微刻,把这种极具艺术价值的技艺传承下去。”展览现场,贾宗赤道出自己的心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莉2月19日,记者从温江区商务局获悉:本月27日,温江区电子商务协会将正式挂牌成立,和大部分协会的功能有所不同,它的目标很“聚焦”——搭建培训一流电子商务人才的平台。温江“触电”早,200...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