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守帅
“换挡调速”、“技术陷阱”、“1313战略”、“负面清单”、“统筹城乡升级版”……在成都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上,一些新鲜词汇成为关注热点。
新词背后,是 “提升总量”与“转型升级”的路径勾勒。2013年成都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81亿元,据此趋势,2014年成都有望冲刺GDP“万亿俱乐部”。
一字之别开启成都经济“换挡期”
由2013年“稳中快进”调整为“稳中求进”,成都下调经济增速的追求,是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一些经济运行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倒逼”成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成都市经信委主任施跃华最近拿到一组数字,在全国72类行业的前5类中,成都企业不到20家。“成都规模以上企业有4000多家,中小企业30多万家,总量虽多,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太少。”
不仅城市产业如此,成都的城市空间、城市生态、城市管理、城乡形态均面临转型升级的重任。成都市决策层表示,“稳中快进”调整为“稳中求进”,意味着成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成都需要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不能不顾条件盲目追求高增长,要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增长。”
引起与会者强烈反响的是,政绩考核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指挥棒”。成都明确提出“防止简单以GDP论英雄,为干部松绑解压”,而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被纳入重要考核内容。
避免“单一”依赖轨道交通成产业新极
今年,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年产量突破70万辆。1—6月份,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对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7.3%。
按照“一区一主业”定位,成都各区(市)县均有不同主导产业布局,但从发展程度看,却快慢高低不一。“要把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礼说,成都应积极克服主要依靠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的不利局面。“1313战略”就此走俏会场。成都将按照“突出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发展”3个层级,重点推进13个产业,从而构建“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其中,轨道交通首次被提至“突出发展”的位置。
而根据会场披露的新一轮成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卫星城、区域中心城之间,明确了轨道交通连接的布局。“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既有成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外部市场的需求。”施跃华说。
开列“负面清单”争设自贸区提上日程
“政府干预市场有多深,被市场惩罚就有多深。”成都市委常委孙平说。
这段话的背景,是成都在调整产业结构中,试图引入一种新的管理办法——“负面清单”。“除了清单上规定的禁区外,其他行业、领域非禁即入,有障必纠。”
“实施这一管理制度,进一步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支持企业通过竞争自主决定经营主业。”温江区委书记谢超说。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已明确提出,“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成都设立内陆自由贸易区”。双流县委书记高志坚表示,该县将打好保税区这张牌,为设立自贸区打好基础,提升保税金融、保税物流等服务功能。
统筹城乡“升级”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成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何在现行制度框架内进行更大力度的探索,这也是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从会场传递出的信息看,成都打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升级版”,给出了指向更为明确、更富改革意义的突破领域——“探索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和开发利用,培育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在全市范围内统筹使用建设用地指标,健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和社区建设的机制”;“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巩固城乡基层治理机制”。“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该积极承担更多的国家试点工作。”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覃文林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很多改革举措都与“三农”有关,成都应该充分利用政策机遇期,通过各类探索为发展聚集更多动能。
新闻推荐
家属院楼下的商铺出租给商贩堆放纸箱、泡沫等废品,且商贩在废品堆里搭锅起灶睡觉生活,让生活在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办事处合江路130号的居民们感到心惊肉跳。3月7日,笔者从温江区消防部门获悉,因该...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