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圆桌 ]
输血造血并重温暖弱势群体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龙腾飞嘉 宾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雷彬绵竹市汉旺镇残疾人 张英
记者:扶贫解困,如何不断提升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水平?
雷彬:法律援助作为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手段。成都市法律援助工作按照构建法律援助城乡 “保障标准均等化、工作网络一体化、人性服务全域化”的工作模式,其惠及面、共享度和便捷性都在不断提高。今年3月1日 《成都市法律援助条例》正式施行,《条例》调整了申请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并扩大了法律援助受理案件范围。受援人群申请法律援助的门槛降低后,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将新增15%至20%,这要求我们不断规范法律援助服务体系、细化便民利民措施、创新服务理念和方法。温江的“3A”服务模式、新都的“点援制”,都是在这一要求下的创新实践,目的就是要让法律援助这样一个阳光下的事业,真正地惠民利民、扶危济困,让群众“因难而来,满意而归”。
张英:我是重度残疾人,必须坐轮椅,我家虽然在小区1楼,但进门前有几个台阶,进出很不方便。2011年,政府帮我们把小区到家里的入户通道进行了优化,有了坡度较缓的斜坡,我一个人推着轮椅也可以自由进出家门了。政府还帮我们改造了家里的厕所,增加了马桶扶手和沐浴椅,降低了洗碗池高度,还送了我一把小半径轮椅,这样生活就方便多了。
记者:扶贫解困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你对此有何切身感受?
张英:我们夫妇二人都是残疾人,家里的生活方便以后,政府又想办法帮助我们找工作赚钱,让我们融入社会。残联的专干知道我手巧,帮我找了个编织的活路,今年上半年,仅编织手工蝴蝶,我就赚了2000多元。我丈夫又在绵竹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画沙画、搞管理,每天也有近百元的收入,日子是越过越舒坦了。
赞
法律援助阳光高效
幸福镜头:
温江在10个乡镇(街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111个村(社区)建立法律援助联络员队伍
幸福感言:
“原本心情沉重,以为讨薪无望,但走进法律援助中心我又看到希望。”
[民生·见证 ]
□本报记者 龙腾飞
受理区、等候区、咨询区等各个功能分区秩序井然;大型LED屏幕正向来访群众公示服务内容和投诉渠道;在休息等候区,工作人员细心地添置了针线包、常用药品、老花镜、纸笔等物品……10月29日,记者走进温江区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只见这里各种温馨设置,让办事群众交口称赞:“服务项目想得周到,感觉更方便,服务更周到了!”
今年以来,温江区法律援助中心积极倡导以主动(Active)、热情(Ardent)、细心(Attentive)为核心的“3A”服务理念,为受援者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我们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将微笑服务、阳光服务、高效服务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中。”温江区法律援助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法律援助服务理念的改变,简阳籍农民工胡贤江感受颇深。一年前,胡贤江在杨某处承包工程,但完工后杨某一直拖欠劳务费,在胡贤江多次催收后,杨某出具了一张故意将落款人姓名书写错误的欠条,正是这张错误欠条,让他收不回自己的劳务费。
“原本心情沉重,以为讨薪无望,但走进法律援助中心我又看到希望。”工作人员热情向胡贤江解答法律问题,并主动协调,最终在中心工作人员和代理律师的努力下,双方在区人民法院法庭上达成和解,胡贤江拿到了属于自己的6500元劳务费。
“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把椅子,一个满意的答复”—— 这样的服务理念正由面积120平方米的温江法律援助大厅向广袤城乡延展。温江在10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全区111个村(社区)建立了法律援助联络员队伍,确保全区困难群众能够就近申请法律援助。不仅如此,法律援助还实现了视频援助网络区域全覆盖:通过开通“法援QQ群”及QQ语音、视频在线服务等,群众足不出户就可呼叫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享受“面对面”的专业法律咨询。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蒋君芳祖明远冉倩婷2013年开年,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频频发声:1月11日,崇州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崇州桤泉片区100平方公里范围内投入200亿元,打造被命名为“水韵崇州·川西坝子”的新农村...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