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省民政厅统计,目前四川省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共有床位31.2万个,能满足全省2.8%的老人居住。离开亲人的陪伴,老人在养老院里能“老有所乐”吗?11月10日、11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本报记者 任鸿【点击城市】
唱歌跳舞 快乐过好每一天
11月10日上午,艺术培训刚结束,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老人有的在花园里散步聊天,有的围聚在象棋局旁观战,还有的意犹未尽地哼唱着刚刚学会的歌曲……“每周一三五,院里都有老师来教唱歌。”81岁的黄先容婆婆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喜好音乐,住进福利院后,发挥余热组建了女子合唱队,还学会了打太极拳和跳交谊舞。“我平时还喜欢看书、听音乐。”黄婆婆说,在福利院过得很充实,有时感觉时间还安排不过来。
成都市第一福利院内设有美术室、电脑室、台球室等,还组建了兴趣班,就这样仍不能完全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音响旧了需要换,希望唱歌有乐器伴奏,这些都是老人的需求。院长李仲强说,“由于经费有限,这些问题久拖未决。”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福利院建设注重的是养护、康复、医治救助等,文体设施也在规划之内,但费用则需要福利院申请福彩公益金或自行解决。李仲强算了一笔账,每位老人平均每月交费不到2000元,而一个护工每月工资、食宿费等要花3000余元,现有经费难以保障老人越来越多的精神文化需求。
【点击农村】
聊天散步 期待生活更丰富
农村养老院情况如何呢?记者走访发现,农村养老院里的文体设施相对少了一些。几家民办的农村养老院里的老人,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点单调。没有各种兴趣班,老人每天的消遣,就是聊天、散步、打麻将。
70岁的杨华轩大爷是温江区和盛镇的五保户,今年初搬进了福利院。在家时,他每天做点农活,现在不种地了,每天就是散步、摆龙门阵,“我以前还要翻翻报纸,现在眼睛不行了。”杨大爷说。
“调动农村老人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是农村养老院面临的难题。”温江区第二福利院院长吴定华说,农村养老院里的老人半数以上不识字,更别说“琴棋书画”了。
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普遍较低,温江区第二福利院里新建的文体设施使用率非常低。今年3月,福利院将文体设施提供给温江区寿安镇老年大学使用,希望能感染、带动院里的老人多参加文体活动,但几个月下来,参与者寥寥无几。“我没读过书,对唱歌跳舞不感兴趣。”福利院里的周启明大爷说,有机会看看文艺表演就很满足了。
【专家建议】
多开展“精神文化服务”志愿活动
“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政府、志愿组织、养老机构和老人亲属共同努力。”四川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系副教授何明洁建议,建设养老机构,政府应制定标准,确保公办和民办的养老机构都有文体设施配置。由于家庭的精神赡养功能无法完全被替代,无论养老机构里的活动如何丰富,老人亲属的关怀不可缺失。
如何“对口”补给老人精神文化需求?何明洁建议,养老机构应搭建起链接外部资源的平台,将具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信息传递给民政部门、志愿组织等,以实现资源整合。“这就需要充实社工队伍,由社工专门负责需求的发现、发布和对接”。
“目前,志愿服务多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或捐赠生活用品。”李仲强呼吁,转变志愿服务形式,将主题定位于“精神文化服务”,如捐赠书籍、文体设施,与老人一起举办文体活动等。
针对农村养老机构中老人参与文体活动不积极的现状,何明洁建议,应尊重农村老人的文化习惯。养老院可通过开垦园地供老人耕种、开展与农业有关的趣味竞赛、排演贴近农村生活的文艺节目等方式,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闻推荐
中国建筑西南区域总部昨日揭牌本报讯(记者刘莉)12月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十二五”期间,中国建筑拟在成都投资500亿元以上。中国建筑西南区域总部也...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