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泽文
自2012元旦开始,成都市温江区永盛镇民俗文化活动周活动就热闹开场。永盛牛灯、川西九斗碗、金鸡川剧等本土特色文化元素在这个小镇上汇聚成一股“冬日暖流”,炒热了整个小镇。
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基层文化的蓬勃发展;而基层文化的发展,又与传统文化兴盛息息相关。抓住“民俗传统”这个“文化抓手”,永盛镇正积极探索一条基层文化的复兴之路。
缺失的不是文化 而是平台
悠扬的笛声伴着山歌清唱,二人扮成健硕的水牛,一人扮作牧童,演绎优美的乡间小景——永盛牛灯表演让围观群众看得津津有味。
“基层从不缺少文化,只是缺少整合发展的平台。”永盛镇党委书记柯震弟深有体会。早在90年代就率先成为全省首个小康镇的永盛镇,既有深厚的特色民俗文化根基,也有丰富的民间精神文化需求,但缺少一股统筹推动的力量,民间自发的活动也就显得零零散散,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此前,永盛镇已经通过申报,将永盛牛灯纳入“非遗”保护项目,并与温江文广局联手进行深度的文化挖掘,为镇上的牛灯队伍添置了耙子、犁铧、横笛等道具,在专家的指点和设计下,增加了“闹新春”“四牛争春”等全新的节目,将永盛牛灯队逐步扩展到25人。
然而,单个文化项目难以支撑起全镇的基层文化繁荣大局。经过长期酝酿,以整合展示本土文化为目的,永盛镇“民俗文化活动周”最终拉开大幕。
文化传承 平台可以更精细
“民俗文化周”只是永盛镇搭建基层文化平台的第一步。在柯震弟的构想中,这个平台还将划分得更精细和专业。
“今年我们将组建 ‘牛灯艺术团\’、‘金鸡川剧社\’等文艺组织,让这些民间特色文化可以更好地保存下来,与市场同步。”同时,涉及音乐、美术、书法等文化技能的社区文化教育特色课程也逐步展开。而在镇域工业大道两侧,由政府统一设计的“企业文化长廊”已经启建,镇域内的各个企业都能从制度、精神、环境、行为四个方面充分展示自身的企业文化,进行优秀企业文化交流,“一流企业做文化,这个平台可以帮助辖区企业走向一流。”
此外,永盛镇还在积极搜集民间流传的谚语、与驻温高校合作开发《川西永盛民间文化图解》,并与永盛学校商谈合作机制,在学校开设传统文化项目培训,推动文化向高端发展。柯震弟认为,“保护传统文化、着力植入文化元素,这一切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群众个人素质,让基层文化在传承中得以提高。”
新闻推荐
●校长名片:余森,成都七中原副校长,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中国管理科学院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先进个人,中国民办教育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家大会副理...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