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头摆放有序的共享单车
成都“5+1”区域的共享单车号牌
限量投放
在“5+1”中心城区(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成华区以及高新区)规定投放总量为45万辆,三家共享单车企业配额分别为美团24万辆、青桔13万辆、哈啰8万辆。
上牌监管
去年10月开始,成都启动“5+1”区域的共享单车上牌,把专用号牌号码、车辆车身编号和车锁号码进行一一对应登记备案。今年1月开始清理回收未上牌单车。
全域上牌
双流、龙泉驿、郫都、新都、温江5个二圈层区域号牌也正在陆续上牌,实行“一区一色”管理,明确标有“双流区”等字样,号牌属于哪个区一目了然。
几年前,共享单车甫一出现,即受到成都市民的追捧,并迅速发展壮大。
成都全市共享单车保有量最高曾有180万辆。数量激增的同时,负面效应也在不断显现:乱停乱放,恶性竞争,市民的“新欢”,一度让城市“头疼”。
面对这种新事物,城市该如何出手,并走出先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进而让这种新事物既能方便市民,同时尽可能减少负面效应?
“既要跑得好,又得不乱撂。”在成都,一种以“家底清晰、总量控制、动态调整”为核心,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技术赋能”为特色的治理新模式最近逐步浮出水面,并向全国推广。
新态势:秩序好了、效率高了、浪费少了
“指挥中心呼叫!东郊记忆西大门点位超量,请美团清运40辆、青桔清运50辆,收到请回复。”
“美团收到!”
“青桔收到!”
上述一幕,是4月26日上午9点,发生在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怡福巷内成都共享单车序化管理平台指挥中心大厅的一幕。
在这个被人俗称为共享单车“城市大脑”内,一楼大厅中,10多个员工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的巨大显示屏,上面实时显示着全市主城区近千个点位共享单车的分布状况。
四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状态:红色代表超量,黄色代表趋近饱和,蓝色代表车少,绿色代表正常。
遇到超量,现场管理人员会立即作出反应,通过内部通讯渠道,呼叫在相应点位周围的运营管理团队及时疏散。
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超量报警解除了,现场又恢复了清爽。
管理平台的管理人员同时也是成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杨云翔透露,这样的呼叫和响应,管理平台每天会发生几百次。
依靠这个平台,之前乱停乱放的现象明显改善,共享单车公司的运营效率也更高了。
“以前可不是这样。”市城管委广告市容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伴随着共享单车数量保有量激增,乱停乱放问题日益突出,各地城管队员和文明志愿者疲于应付。
为了缓解矛盾,成都当时只得通过“扣车”或“暂时保管”,但收效甚微,扬汤止沸。
后来,随着问题日益严峻,城管发现问题后,会指令企业运维人员清理,但乱象还是没有得到根治。
2018年底,全国首批共享单车规范管理在成华试点,两年后,这一试点已经逐步扩大到中心城区“5+1”区域(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成华区以及高新区),效果初显。
政府主管部门感受到的是:管理效率提高了。
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之前靠吼,现在是网上直接派单。
其次,是管理方式更加精细化。在管理平台上,“5+1”区域内的近千个点位上,都可以监测到单车的上牌率、废置率、闲置率、车辆活跃度、饱和度等多项数据。
市民感受到的是,之前街上多得“打堆堆”的共享单车数量少了,秩序好了。
以首先试水的成华区为例:单车总量从2019年11月的14万辆,下降到了2021年4月的7万余辆。
企业的感受也是正面的,因为效率高了。单车闲置率由原来的18.23%下降到5.41%,废弃率由原来的9.13%下降到1.68%,使用率从55%上升到了80%。
“使用率提高,运营成本就会相对降低。”成都一单车企业负责人证实,“如果能快速调度车辆,对于我们来说当然好。”
新模式:家底清晰、总量控制、动态调控
成都“5+1”区域到底需要多少共享单车,才是最优状态?
为了准确回答这个问题,2020年3月,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市城管委、市交通管理局,聘请第三方机构,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空间承载能力、停放设施资源、公众出行需求等因素,经过模型推算、反复测算,得出一个结果:2021年为45万辆。
需求总量得出后,那现存的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要得出结论,需要对现有区域内单车数量进行统计摸底。
去年10月开始,成都启动“5+1”区域的共享单车上牌工作。“号牌就是单车的身份证。”该负责人介绍,为防止伪造号牌,安装号牌时,要把专用号牌号码、车辆车身编号和车锁号码进行一一对应登记,录入交通局共享单车监管系统备案。
一阵忙碌,结果出来了,当时,“5+1”区域的共享单车数量是60万辆,“超载”明显。
家底清了,蛋糕定了,第三个环节是“分蛋糕”,即确定各家公司的市场份额。
目前,成都市场上有美团、青桔和哈啰三家公司,如何确定他们的比例?“这个环节是最艰苦的,因为各家都想多争取一点,情理之中。”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
经过三家公司同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委和市交管局三个部门一起反复磋商,艰苦谈判,最后,主要考虑现有市场实际占有率、上一年度的考核结果等因素,美团、青桔和哈啰三家分别为24万、13万和8万的市场份额。
在此基础上,今年1月,成都开始清理回收未上牌单车。通过带牌扣车,富余的车辆封存在指定的集中停放点,或者让共享单车企业将牌子取下来。
这只是“第一口蛋糕”,接下来怎么办,会不会一张配额吃一辈子?不可能!为了调动各家企业的积极性,督促他们提高服务质量,尤其是服从调配,维持秩序,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委和市交通管理局三方共同决定按照《“5+1”城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投放量动态调整方案》调整配额。
市城管委每季度根据共享单车企业的停放秩序进行一次考评打分,根据得分情况,对考核排名最末的企业将按以自身为基数,减少20%投放量,减少的量会全部转交给考核排名第一的企业。
蛋糕分好了,规则明确了,还剩一个环节,就是如何实时掌握单车在各个点位的分布情况?“这是个高科技工作。”杨云翔告诉记者,为了精准掌握全市共享单车平台在全市千点位上设置了近程物联网终端,以此来识别、捕捉周围车辆数量和所属企业,并通过互联网及时上传到指挥中心,方便中心及时发现、调动。
其他区域的共享单车骑到“5+1”区域怎么办?“一方面,这些区域也正在陆续上牌,未上牌的车要被清理。”市城管委介绍,双流、龙泉驿、郫都、新都、温江5个二圈层区域号牌实行“一区一色”管理,其中双流区为其区花海棠花的颜色,龙泉驿区为其区花桃花的桃色,郫都区为其区花杜鹃颜色为主色,新都区是古香古色的酱红色,温江区为象征着青春繁荣的绿色。另外,号牌上方明确标有“双流区”“龙泉驿区”等字样,号牌属于哪个区一目了然,“一区一色就是为了堵住超量投放的漏洞。”
新理念: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元参与、技术赋能
为什么成都共享单车的治理效果这么好?采访中,我们把问题抛给相关部门。
“核心一点,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现代城市治理的核心。
以人为本不抽象,在成都模式中具象为:要不要治理,由老百姓说了算;谁来管怎么管,由群众自行商量;治理成果好坏,由老百姓来评价。
先说第一点,要不要治理。一开始,并不是党委政府说要治理,而是老百姓,包括企业自身都觉得问题严重,政府才顺势推出。
单车的超量投放,导致闲置率增加,骑行率降低,路面车辆淤积,不仅影响城市环境,也让百姓和企业的利益受损。
形势所迫,必须治理。这是全社会的共识。正因为有了共识,后期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才迎刃而解。
其次,谁来管,怎么管,也是各方共同商量的结果。包括合理数量的界定、各方的比例分配、考核标准,都是各方共同议定的,没有哪一个环节是政府直接下命令。
在过程中,管理方一改之前的政府“独角戏”,引入街道、社区、物业、志愿者等,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
多元参与,正是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的核心之一。“最后一条,技术赋能。”该负责人表示,成都探索之所以进展顺利,各种新技术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近程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为共享单车新模式的出炉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李霞 文/图
新闻推荐
“爸,终于找到你了,我是你的大女儿呀,认得我吗?"4月11日中午,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两名从...
双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双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