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刚刚过去的 “十三五” 时期,成都不仅在综合实力、发展潜力、全球位势、治理水平等方面实现历史性跃升,且从城市能级上看,亦从“区域中心城市”迈入“国家中心城市”。
于成都而言,“十三五” 圆满收官,如今正在等待一次新的飞跃。站在“十四五”开局新起点,成都市委提出将2021年确立为“高质量发展攻坚年”,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动城市工作重心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从追求速度向完善功能转变,从追求规模向提升品质转变。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成都正以高质量发展执笔书写“十四五”开局起步新篇章。
01 科技驱动+产业重塑,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创新,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城市竞争越来越演变为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之争。
2020年12月30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成都分院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成都金牛区。这是该研究院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地区设分院。随着这一“科研国家队”的落地,将引入更多高端研发、生产、试验和服务资源,吸引更多高精尖科研技术人才集聚。
翻阅“十三五”成绩单,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实现13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零增长”突破;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创新主体在成都涌现,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100家;4所高校入选国家职务科技成果改革试点;引导150余名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在蓉创业和开展科技服务,超过30名获国家、省、市创新创业大赛的青年科技人才在蓉落户创业……
回望3年前,成都在“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空间发展战略指引下,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和各地比较优势,将全市原有的112个产业园、开发区优化调整为66个产业功能区,通过打造产业功能区和培育产业生态圈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在涵盖一二三产业的产业功能区内,每个确定1至2个主导产业,错位协同发展,推进企业项目聚集,通过专项政策有区别地扶持引导,精准招商,改变了过去区县各自为阵、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的局面。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仅仅3年,产业空间重塑后产生的集聚效应就已十分明显,全市产业功能区集聚了90%以上的新增引进重大项目。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全产业营业收入在2018年为7366亿元,到2020年已突破万亿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科技集群及出版和专利两项评估中,成都均居于全球第47位,高于其全球经济排位和综合竞争力排位,是典型的创新型城市。
成都明确提出,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而这也也将为成渝地区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奠定坚实基础。
02 着力联通内外,高水平开放为双循环聚势
近年来,成都不仅通过创新驱动,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激发城市发展内生动力,还着力联通内外,以高水平开放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聚势,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元旦当天上午10时15分,成都、重庆两地同时发出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号首趟列车,拉开两地中欧班列合作共建、高效运营的新序幕,也开启了两地合作的新篇章。
自去年1月,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以来,川渝两地紧扣中央顶层设计绘好“施工图”,呈现出合唱“双城记”、共建“经济圈”、融入“双循环”的良好态势。
面对成渝做强极核功能的时代机遇,2020年,四川省与重庆市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95项川渝通办事项实现异地办理;规划建设10个功能平台,协调实施31个重大项目,推动签署236份合作协议;成渝高铁提速1小时直达,成渝实现公交轨道“一码”通乘,两地群众交往交流更加便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加快成势见效。
此外,成都也正在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与成都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既为自身发展拓展空间,扩大资源整合范围,又对周边城市产生示范带动作用。
有专家分析,中央赋予成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增长极核和西部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重要使命,就是希望成都通过自身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再站在周边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成都的更大跨越,形成一种大中小城市良性互促机制,进而提升整个西部的发展质量和发展能级。
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作为中国西部开放的门户枢纽和对外交往中心的成都,也正从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
成都国际铁路港目前已形成7条国际铁路通道、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串联起我国西部广袤腹地和泛欧泛亚地区的广阔市场。
成都国际铁路港
此外,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进入正式投运倒计时,成都今年将成为中国内陆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第三城,成渝机场群也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跃居全球最繁忙机场第8位;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154.2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99家;高新综保区出口额连续33个月居全国同类综保区首位;西班牙、智利相继获批在蓉设领……截至2020年底,已有30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蓉落户,成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升至第43位,西部门户枢纽的开放势能愈发耀眼。
在去年最新一期GaWC世界城市名册中,成都排名再上升12位,位列全球59名,被称为“10年内全球增长最快城市”。受到越来越多全球关注的成都,正以更从容、自信的姿态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
03 打造“人民城市”,以宜居宜业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2月18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成都市即召开“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将聚焦居民收入水平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生态惠民示范工程、营商环境建设、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等十大方面,加快实施一批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工程、增强城市发展战略优势的筑基工程。”成都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工程主动围绕人才需求加快构建全链式保障体系,增强对高知识高技能青年人才的吸引。
“十三五”期间,成都年均新增常住人口37万人。随着“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加快推进及宜居宜业宜商竞争优势的提升,成都市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提出将努力保持每年新增50万以上人口净流入态势,用公园城市的影响力吸引人,用生活城市的品质留住人。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连续12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并在多个宜居城市排名中位居前列的成都市,近年来“宜居红利”收获满满。“2013年底成都公司刚成立时只有10多名员工,如今已有400多人。不仅很多人愿意来,而且来了就不想离开。”总部在上海的芯原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博士说道:“成都的宜居品质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经过几年发展,芯原微电子(成都)有限公司已成为芯原公司最重要的研发基地。
据统计,去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成都市相关指标仍呈大幅增长态势,其中新登记市场主体61.8万户,同比增长15.6%,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71家,增长47.5%,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99家,增长20.9%,引进重大产业化投资项目338个,总投资约6656亿元。
成都市正努力放大宜居品质对人才及投资的吸引力,使其转化为城市长远发展的持久竞争优势。今年以来,成都进一步加紧建设交子公园商圈、天府绿道等一系列推进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功能的重大项目,以期把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环境提升到新高度。
成都高新区交子金融大街
《全球城市史》作者乔尔·科特金曾说: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聚集。作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费中心,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加持”之下,不断提升宜居品质,巩固着“生活城市”的比较优势。
科技创新驱动、着力联通内外、更加宜业宜居,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十四五”新篇章开启,站上发展新起点的成都迎来了城市发展的无限机遇,其潜力也正在快速迸发。(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成都-伦敦”全货机航线顺利首航 双流机场全货机航线已达14条
“成都-伦敦”全货机航线昨日顺利首航。进入3月,双流国际机场喜讯频传:继14日“成都-达卡”全货机航线顺利首航之后,15日凌晨...
双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双流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