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于昨日在成都市召开。会上,众多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对付空气污染的第二大“杀手”臭氧,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和建议。同时,一个专业智囊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也在会上成立。
现场直击
智囊团由多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智囊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发起申请并担任主任委员,囊括了刘文清、贺克斌、贺泓、王金南4位工程院院士,22位来自各大研究院、高校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24个合作单位。
“2013年我国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除臭氧外,我国各地各项污染物浓度均大幅下降,臭氧浓度却不降反升,且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蔓延的恶化势态,逐渐成为阻碍我国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瓶颈问题之一。”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教授郑君瑜在介绍专委会成立的背景时说道,臭氧污染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需要凝聚多方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远航院士发起了臭氧污染控制专委会的申请动议。
谈及成立专委会的思考,张远航院士坦言:“我们过去几年在PM2.5控制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也探索出一些控制颗粒物的方式和途径。但面对臭氧,这个看似简单、实际却非常复杂的问题时,却是既在学术方面存在争议,又在实践方面有很多理不清、理不顺的瓶颈。”他说,专委会成立的初衷便是要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把我们需要防控的理论方面问题、实践方面的问题进一步理顺,以此推动全国各地的臭氧防治工作落实落地,使空气质量在PM2.5快速改善之后,仍然能保持持续改善的势头。
据了解,专委会设立了科学评估组、技术评估组、区域实践组、决策支持组、科普宣传组和青年科学家组6个学科工作组。今年将开展包括组织力量,臭氧污染科学评估,发布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蓝皮书,在典型区域开展臭氧污染防治管控实践,以及举办臭氧污染防治的理论与技术培训等重点工作。
对话院士
希望成都蹚出一条成为全国模范的路子
此次大会会期两天,在成都市双流区召开。会议为什么会选择在成都召开呢?在会后的专访中,张远航院士告诉了我们答案。
“成都这几年在臭氧污染防控方面做了非常积极、非常有益的探索。在PM2.5控制取得一定成效的时候,成都就已经发现臭氧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未来影响空气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张远航院士告诉记者,他了解到,从2013年开始,成都就组织了一系列关于臭氧的学术研讨会、咨询会,2017年开始,就把这些学术研讨成果转化为政府的决策方案。比如,2017年,成都上半年就拿出了一个臭氧防控方案,或者叫行动计划。然后从7月份开始全面实施,8月就取得了一定成效,从臭氧的污染程度、超标天数、污染空间范围方面都有所改善。“虽然改善的程度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已经看到了一些臭氧防控的突破。”张远航院士接着举例,2018年成都在前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拿出了更加详细的方案,同时提早开始实施,因此,2018年在2017年的基础上,臭氧浓度又有所下降。今年成都行动得更早,这个月就拿出了方案,包括各个区(市)县的减排重点,都基本上已经确定。
“所以,我们从这样一个过程来看,成都确实对臭氧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能采取有力度的措施,这在全国来说都是有典型意义的,也是我们选择成都的原因。在这个关键时期,希望成都能为全国的臭氧防控提供一些经验,加重各地对臭氧的重视程度和防控进度,同时,为成都及成都平原地区的臭氧防控提供支持,了解臭氧防控的整体形势,和下一步应该开展的重要工作。”张远航院士希望,成都平原的臭氧防控能蹚出一条路子出来,为全国和其他区域开展联防联控提供模范。同时,他建议,成都能够通过更加精准的治理措施,使臭氧污染防控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本报记者 缪梦羽
新闻推荐
促进全球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加强核心产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促进关键技术升级和产业落地……昨日,全球核心产业创新和半导体...
双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双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