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双流新闻 > 正文

收获“稳稳的幸福”

来源:平凉日报 2018-12-28 08:49   https://www.yybnet.net/

变化,每日发生;幸福,油然而生。

办好民生实事,是提升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皆浓缩为沉甸甸的“民生”二字。

改革开放40年。面对“民生”这道时代考题,平凉市交出来了一份成绩斐然的答卷。

伴随着一大批民生实事、民生工程“礼包”的出炉,一幅幅暖心画卷徐徐展开,一个个热切期盼件件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平凉百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躬身为民”的诚意,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就业创业为幸福“护航”

1986年,平凉职业中学从平凉电大毕业生中招录教师,因上学期间学业优秀,王国庆调入职中,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

2000年,灵台人刘建福带着老婆、孩子来到平凉,在南环路上租了一间店铺,卖起了水果蔬菜。

2002年,曾去北京打工的马玲霞返乡参加了当地人社部门组织的培训,成为平凉第一批月嫂。

2016年,首届平凉市创业大赛圆满落幕,一个个创业项目登上舞台,创业青年踊跃加盟,涌现出不少前景广阔的好项目、金点子。

2018年,创业平凉大型人才招聘会,705家用人单位入场招聘,1.95万人入场求职,达成意向协议5298人,现场成功签约2086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40年来,平凉市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劳动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市场化导向转变,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相继出台和完善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制度17项,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8.8亿元,创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5家、市级38家,建成创业示范基地41家,推动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3万人以上。

坚持实施政府项目与市场吸纳带动“双轮驱动”,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校毕业生“支企”服务,先后多次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就业71841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多年稳定在90%左右。

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不断发展,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普遍提高,年均培训各类劳动者5万人,有效提升了劳动者技能水平,2017年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贫困劳动力劳务收入占到贫困家庭收入的60%。

社会保障提升“幸福指数”

10月22日,退休参保人员李某某常住成都双流市,自主在网上办理了“医疗保险退休人员异地安置”手续。市医保中心待遇审核窗口工作人员通过提供的资料照片,为其在“五险合一”信息系统中办理了备案手续。

这是继平凉市上线“异地就医互联网备案”服务后,为参保人员办理的第一个备案手续。

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那么社会保障就是民生之基,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百姓的幸福指数。

40年来,平凉市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完善,实现由城镇职工的“单位保障”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根本性转变,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扎牢。

全市完成参保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社保卡数据采集197.89万人,发放社保卡126.5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全面完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五险合一”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现,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快捷。

73岁的华亭县东华镇庞磨村村民谢存福和老伴相依为命。去年,老伴患食管癌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击垮了这个家。“他们生活极其困难,将低保调成了二类,并实行全家保。”驻村工作队队员廉小强告诉记者,对这种贫困户中的特困户,都纳入了兜底保障对象,确保在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农村低保兜底脱贫惠及千家万户,让贫困群众有了生活的底气,有了憧憬未来的勇气。

40年间,平凉市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1998年建立城市低保制度,2006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城乡低保人数增加到25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兜底精准目标;开展农村低保对象和兜底脱贫对象规范认定,把没有脱贫的13.15万名农村低保对象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稳步推进兜底脱贫,实现农村低保与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建立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和城乡统筹的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保障范围覆盖到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提升特困供养水平;先后建立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累计救助医疗救助对象276万人次6.8亿元,临时救助对象30万多人次1.6亿元,完善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制度。

3年前,77岁的鱼春英老人和老伴住进了平凉市老年养护院。鱼春英老人曾因骨质疏松导致脊柱骨折,长期脊背疼痛,老伴也患有糖尿病和严重的腰椎病,孩子们忙于工作,不能守在他们身边照顾。“就想找这么个地方住进去养老呢,这儿就是老年人的幸福院!”鱼春英老人逢人就说。

截至目前,全市城市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累计达到34所,机构养老床位净增1200多张,累计达到1849张,基本满足了城乡特困人员和少数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同时,不断加快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步伐,提升服务质量,全市养老院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医疗健康为幸福“加码”

马多信是静宁县余湾乡韩马村新庄社的苹果种植户,一年收入5万元左右,原本一家4口人日子过得富裕美满,孰料一场祸事打破了原本宁静的生活。2013年1月,马多信因意外导致股骨、盆骨等多处骨折,经过抢救治疗,老马脱离了生命危险。住院期间共花费17.54万元,新型合作医疗报销8万元,自付费用9.54万元,大大减轻了马多信一家的医疗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平凉市始终坚持把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幅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跨越发展。

——实施各级各类卫生建设项目1223个,建设总规模93.81万平方米,总投资30.69亿元;先后改扩建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新建120急救中心8个,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成为全省最早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之一,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建成三级乙等医院;6所县级综合医院和7所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全市诊疗人次年均增长6%以上,年增长9%以上,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由改革开放初的65岁提高到73.25岁,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增强;

——中医床位数由285张增加到3735张,中医药从业人员由310人增加到1551人,中医药事业实现创新发展;

——2017年完成全市城乡医保制度整合,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网,分级诊疗制度的基本建立,取得了“两降三升”的明显成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教育公平阳光洒遍城乡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实现义务教育“一无两有六配套”——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配套宿舍、灶房、围墙、厕所、大门、操场;

九十年代中期,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

2011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通过国家验收;

2015年6月平凉医专晋升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甘肃医学院;同年,启动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平凉市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取得重大突破;

2018年,在甘肃陇东南地区率先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正式迈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教育事业经历了“从上学难到有学上”“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伟大转变,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逐年大幅攀升,教育特色更加鲜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从教育体系看,实现了大中小幼教育纵向贯通、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立体交叉、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充分发展。

从普及程度看,2017年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63%,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8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68%,教育普及水平的大幅提高,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

从教育质量看,1978年,全市(区)高考报名6584人,高校录取275人,大中专录取率4.18%;2018年,全市高考报名14277人,一本上线3004人、上线率21%,二本上线6845人、上线率47.9%,高考质量持续提升。

从教育公平程度看,一方面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办好农民家门口学校,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加快缩小群体差距,学生资助实现所有学段、公办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

回眸改革开放40年,是波澜壮阔的创新历程,也是顽强奋进的壮丽诗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平凉百姓充分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利好。

展望未来。相信,更加美好的民生图景,将激励平凉人在新时代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新闻推荐

让群众享受触手可及的法律服务

双流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双流区司法局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本报记者王一多文/图2017年8月以前,成都双流区的公证处与...

双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双流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收获“稳稳的幸福”)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