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智能经济发展50人会议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研究部副主任刘钊首次就《成都智能经济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进行了预解读。
通过这次交流,刘钊对《报告》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业界对《报告》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也印证了我们的分析。”刘钊表示,接下来,要吸收此次会议的成果,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为《报告》最终编写完成打下良好基础。
事实上,今年3月,《成都市推进智能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到2022年,成都智能经济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其中核心产业达到2000亿元,成为全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城市样本。
《报告》和《实施方案》有什么异同?又有哪些核心研究成果?“《报告》通过分析成都1500多家智能经济企业,编制了成都智能经济产业全景图,更加聚焦产业,是对《实施方案》的深化。”刘钊表示,通过开展大调研,最终形成了《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成都智能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近期,《报告》最终成果将由市经信委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对外发布。
从企业数量、产业链完整度等指标
分析成都智能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对成都市4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业务筛选,统计出相关企业1500多家,从企业数量、产业链完整度、是否有领军企业等指标,将产业发展情况分为发展较好、有基础但仍需提升、发展较薄弱三种类型。”刘钊介绍。
刘钊介绍,成都智能经济发展较好,表明企业数量多,并且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具备行业领军企业或独角兽企业;有基础但仍需提升的,表明在该领域有一定数量,但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或没有行业领军型企业,还有明显的提升空间;而发展较薄弱的,则表明企业数量少,行业竞争力不强。
比如智能基础技术方面,集成电路发展较好,成都与重庆、武汉、合肥等同属第二阵营,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园,在紧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第一阵营;设计领域达70多家企业;制造方面有TI、格罗方德、海威华芯生产线等;封测方面有英特尔封装厂等。半导体光电发展较好,光电显示有BOE、熊猫、天马等多条生产线投产或在建设中;光伏有通威、汉能、英发等龙头企业。而在人工智能算法发展较薄弱,相关企业有旷视人工智能研究院;几家早期公司如通甲优博、易瞳科技、准星云学等。
“成都市在智能经济各领域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需要针对不同发展状况的产业,制定不同状况的发展策略。”刘钊建议,应强化优势产业集群,布局新兴方向;补足劣势产业,强化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大力推动智能制造,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壮大企业力量,重点培育独角兽等。
绘制成都智能经济产业全景图
提供更加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
“今年4月,我们就开始做基础性研究。”刘钊表示,通过比较梳理企业,筛选调研,最终确定哪些属于智能领域企业。通过统计,最后确立了“三区一环双翼”的产业总体布局。其中,三区以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和双流区为主体,构建智能经济三大综合集聚区。一环,以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和锦江区等为主体,覆盖11个中心城区及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构建智能经济“软实力”功能圈。双翼为城市东侧以青白江区、金堂县、龙泉驿区、简阳市,西侧以郫都区、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蒲江县等地为主体,构建全市智能经济“硬实力”产业带。
“《报告》最核心的亮点是绘制了成都智能经济产业全景图。”刘钊介绍,全景图包括相关领域国内外龙头企业,能够更加直观了解到智能经济产业的全貌。他表示,此次全景图涉及领域非常广,为成都智能经济产业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为决策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与本地企业召开座谈会,深入企业调研等,《报告》提出在人工智能算法等领域,成都还比较薄弱。”刘钊表示,这些结论也得到与会企业充分认可。“通过这次会议,让我们有机会吸纳更多本地企业意见建议,也为我们写好《报告》打下了基础,下一步将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力求早日推出,推动成都智能经济产业加快发展。”本报记者 杨彩华
新闻推荐
近期,被誉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了《2018全球大都市监测报告》,报告通过梳理研究全球300个大都市的...
双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双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