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妈妈用海螺唤回四川儿子海的记忆
4月17日,来自山东日照的安康妈妈李向南和孩子们一起翻看老照片回忆过去。
当年四川灾区儿童在山东日照的生活照。 (资料图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杨晨殷航杜江茜秦怡谢燃岸雷远东任吉军
实习生刘念摄影报道
盼了9年,2018年4月16日晚,山东妈妈李向南终于见到了她的4个四川儿子。
在成都双流安康家园会议室门口,4个少年蹦蹦跳跳,鱼贯而入。躲在门后的李向南突然站出来,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脱口而出:“马永杰、张明皓、邱泽浩、宋志瑞!”
宋志瑞愣了几秒钟,接着,眼泪喷涌而出。旁边,3个少年有点懵,东瞅瞅西望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李向南走上前,紧紧抱住宋志瑞,哭得说不出话来。
10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日照钢铁集团共同发起设立“安康家园”公益项目,救助灾难中的孩子们。2008年5月19日至2009年6月18日,712名灾区孤困儿童被安排在临时过渡安置基地,绝大多数孩子住进了山东日照安康家园。
那里,由128名安康妈妈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李向南,是这128分之一。当年,她与胡翠萍负责照管马永杰、张明皓、邱泽浩、宋志瑞、曾佳俐和周武品这6个最小的孩子。
2009年6月,母子分别。从此,长达9年未曾谋面。
三居室的家 两个妈妈围着6个熊孩子转
10年前,李向南24岁,刚做新娘,在山东日照一所幼儿园当老师,还没想过生孩子。
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地动山摇改变了她的生活,让她的人生与四川产生了交集。
5月16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前期救助的基础上,决定紧急开展灾区学生转移工作。受救助的712名灾区孤困儿童中,126名儿童临时安置在北京私立树人瑞贝学校,586名儿童安置在山东日照安康家园。
山东日照钢铁集团在1.6万名职工家属中发起了安康爸爸和安康妈妈的征集令,有医护或者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优先。
带着满腔热情,李向南应征成功。她自信满满:“我当幼儿园老师,搞定孩子是我的强项。”
她和搭档胡翠萍带着6个最小的孩子住进了一套三居室。从此,她们每天24小时都围着孩子转。
她万万没想到,这个家是整幢楼里最闹的。
“最小的张明皓和马永杰只有3岁,他们说的四川话有些含混,我听不懂。”李向南说,沟通成了大问题。一个孩子起头哭,其他孩子就会跟着哭起来,哭声“大合唱”让这个家特别闹腾。孩子们几乎都不会自主吃饭,有几个孩子连上厕所都不会说,动辄就拉在了裤子里。
李向南和胡翠萍经常是给孩子洗了裤子,又左手抱一个,右手搂一个,哄着。
她俩反复给孩子们讲规矩,两三个月后,情况大为改观,孩子们都能说普通话了,习惯也变好了。
考虑到这个家的特殊情况,安康家园给了他们一个特权:不用去食堂吃饭,由安康妈妈打包带回家吃。有时,食堂还会为这几个小家伙做一些特殊伙食。
李向南还立了一个家规:凡是从外面带回来了好吃的或者好玩的,由老大先挑,然后依次是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
小孩子管不住自己,快要动手抢时,李向南发话了:不许抢,让老大先拿!
5岁的宋志瑞是老大。每当他动手挑选,摸着又红又大的苹果时,李向南总会说:“你是老大,先做个表率。你是哥哥,把最好的留给弟弟。”
尽管有些不情愿,但宋志瑞还是照做了。有时候,李向南有了好吃的,也会偷偷拿给他。她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吃亏是福,有时也会有意外之喜。
两个年轻的妈妈带6个孩子,走在大街上,回头率很高。孩子们穿着一样的衣服,经常有路人问,“是不是六胞胎?”
因为这个家平均年龄最小,相关领导、社会爱心人士多次探望。时任副园长周晓洁还记得,每次她带嘉宾去探望孩子时,打老远就能听见这个家里的打闹声。可是,一进屋,立即鸦雀无声,他们站得端端正正,齐声喊“阿姨好!叔叔好!”
安康家园常带孩子们去爬山、去看海,组织一系列文娱活动,让他们忘记忧伤。
孩子虽小,但很关心人。有一次,李向南病了,发着烧。她到医务室去看病时,胡妈妈带着一群孩子来探望。
有孩子凑上来,踮着脚用手背摸摸她的额头,关切地问:“李妈妈,你是不是发烧了?”有的扶着她的肩,有的轻轻捶着她的背。
有一次,李向南洗完头后发现了几根白头发,她对孩子们说,“唉呀!妈妈都长白头发了。”“我看看!”一个孩子好奇地挤过来,站在沙发上,轻轻拨弄着她的头发,想要把白头发给揪出来。其他孩子也凑过来,拨弄着她的长发。即使把头发搞得犹如一团乱麻,她也甜在心头。
相聚一年,终有一别。
2008年10月15日,由日照钢铁集团通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资1亿元,在双流新建“安康家园”“新棠湖小学”,扩建“九江中学”,这些建设都是为了迎接日照安康家园的孩子。
2009年6月18日,这支庞大的队伍,从日照火车站浩荡出发。火车鸣叫着,一路向西,跨过平原,穿过山林,驶向四川,孩子们的家乡。
离别前,李向南就给孩子们透了口风:你们要回到新家了,那里有新的爸爸、妈妈,他们和我们一样爱你们,还有更好的学校等着你们,更适合你们成长。
日照方按照孩子户籍地域和家庭分组,由安康妈妈、安康爸爸们护送回川。
张明皓和马永杰年龄最小,都是阿坝州人,张明皓还有一个年长的哥哥。李向南肩负着护送这3个孩子的任务。
火车到站了,李向南抱着马永杰,张明皓被哥哥牵着下了车。或许意识到了快要分别,突然,马永杰紧紧搂着李向南的脖子,哇哇大哭起来。相依相伴一年,李向南已经与孩子们建立起了深深的感情,她一时接受不了就要分别的现实,也哭得稀里哗啦。至今,她都记不得当时是怎么分开的。
分别后,李向南经常想孩子,翻看以前的照片,默默抽泣。后来,她和丈夫筹钱,买了一套四川孩子曾住过的房子,并生下女儿。经常,她会指着照片对女儿说:在四川,你有六个哥哥。今年,她的女儿已经7岁了。
“激动!我几天都没睡好觉。”4月12日,李向南得知自己将出差去四川,见见9年不曾相见的儿子,一直很兴奋。
她不断想象着母子重逢的场景,又反复提醒自己:当时那几个孩子太小了,或许记不住自己。
为了见孩子,她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礼物——每人一只巨大的海螺、一个用贝壳拼成的平安福,还有一些海产品零食,她想让这些元素复活儿子们海边的记忆。因为太过投入,在挑选东西的过程中,她的手机被偷走都毫无察觉。
周晓洁同样也激动,九年间,她的一些青丝变成了白发。为了见孩子,怕孩子不认识自己,她特意去染黑了头发。
4月16日,李向南和周晓洁乘飞机到达四川成都。当晚,孩子们放学了,在双流安康家园,李向南与朝思暮想的4个儿子终于相见。
双流安康妈妈刘玉领着孩子们到会议室,张明皓走在最前面,后面3兄弟排着队鱼贯而入。为了给孩子们制造惊喜,李向南躲在大门后,悄悄看着儿子们进来。她一眼就认出了张明皓,忍不住,她跳了出来,一口气喊出每个人的名字。
相隔9年,儿子们长高了,却没有立即认出她。
失望,心酸。
几秒后,宋志瑞哭了起来。那一刻,老大的记忆复活了,他认出了这是9年前的安康妈妈,那个常搂着他睡觉的山东妈妈。
有儿子记起了自己,还动情地哭了,李向南又觉得高兴,欣慰。
“我理解,毕竟当时最小的才3岁,可能还没开始记事!”短暂相聚后,4月18日,周晓洁和李向南返回日照。回家的行囊里多了这4个儿子的手机号码,她俩相约:今后常回四川看看儿子们,也欢迎儿子们到山东做客。
9年后的重逢,使得这段跨越了时空的母子情得以延续。孩子小时候与山东安康妈妈李向南和胡翠萍的合影。(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4月8日上午,雨过天晴的双流晴空万里,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双流区老年大学在凤翔湖公园举行“走进春天,拥抱双流”徒步健身走绿道活动。早上8点,全校教师、老协会员和学员从四面八方匆匆赶到风景秀...
双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双流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