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镇老街上的老面坊
手工做面,坚守传统工艺
“给我称5块钱的水面嘛!”“今天还有没得手擀面哦?我买点回去给我孙子吃。”……一大早,伴随着和面机的嗒嗒声,双流县彭镇老街老面坊外门庭若市,顾客络绎不绝,好不热闹。新鲜出炉的刀削面、水面、饺子皮、抄手皮等,刚一摆上台就被一扫而空。家住彭镇羊坪村的江婆婆告诉记者,她今早上特意早起,走了一个多小时来镇上买饺子皮,“我在尹家面坊买面食已经很多年了,老板人厚道,他家的东西既实惠又健康!”
若不是这热闹的买卖声从店里传来,记者怎么也想不到这栋青砖黛瓦的老房子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尹家面坊,也是入选成都市第十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彭镇老面坊。老面坊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彭镇永丰街,正两间,屋里摆放着和面机、压面机;沾着面粉的簸箕、盆和排列整齐的袋装面粉,地板被面粉染成白色,仿佛一场小雪刚过。门口长台上摆着各类面食,旁边木头椅子上有顾客等候休息。不像其他的老建筑,老面坊没有明显的招牌,在包装上也只是打印着面坊所在地址。
小麦换面食
40多年老面坊远近闻名
经营着这家老面坊的是尹显均,今年64岁,土生土长的彭镇人。改革开放以前,尹显均就在粮站里做面食,后来在老街的房子里开起了现在的面坊。“平时早上4点过就起来开始准备了,一般早上买活面的人比较多,下午就有时间包挂面。这么一做就是四十年,确实是有感情了,放不下啊。”
跨进店铺后面的院子里,映入记者眼帘的是面架上细密而又均匀下垂的面条。“这些面条吹干以后,收起来手工切好,然后包起来就成了我们吃的挂面。”尹显均告诉记者,“这里面平时都是不准人进来的,面都是半机器半手工做成的,没有任何添加剂,很健康。”
走出后院,记者正好碰到一位从黄水镇来“以麦换面”的彭婆婆。当记者问起彭婆婆怎么会知道彭镇老面坊能以麦换面的时候,彭婆婆说:“以前在粮站可以以麦换面,现在尹家自己开面坊,也将这个条款传承了下来。尹老板人好,以前条件艰苦的时候,他还会赊面给我们,等小麦收成了再来还他,后来慢慢的远近的人都知道了,老一辈的人都喜欢来他这里买东西。”
社区志愿者陈婆婆告诉记者,现在老面坊不仅可以以麦换面,还可以换汤圆粉、小麦粉、馒头粉、大米等其他东西,“老板真的非常厚道,卖的东西都比市场上便宜,而且还经常帮街坊邻居的忙,这么好的人真的非常难找了。”
坚守传统手艺
老面坊不改行
记者找到老面坊的时候,尹显均及其妻子、舅母正在忙着做饺子皮和抄手皮。尹显均先是把面粉倒入和面机,再加入适当的水,等面和好以后,再将其放入压面机。一般来说,抄手皮薄,呈方形;饺子皮厚,呈圆形,这就需要调节压面机以做出不同厚度的面皮。最后一步就是手工切抄手皮和印饺子皮。在手工切印时,尹显均神情恬静而专注,动作干净娴熟。尹显均说,每天大概都要用两三百斤面粉,所有的程序都是他和妻子、舅母一起完成,每年面条都会抽检,确保健康环保纯手工。
当记者问起尹显均,连续几十年做面食,怎么没想过改行做其他的时候,一旁收拾面粉的尹显均妻子回答道:“这么多年,他放不下这个面坊。他自己本来也是一个注重饮食健康的人,喜欢带给大家健康新鲜的食物,也守住了学到的传统手艺。”尹显均妻子告诉记者,有很多外地甚至外国游客来双流旅游,都会特意来买他们老面坊的面食。一旁买挂面的大爷也连连称赞,他们家的挂面确实好,和机器做的吃起就是不一样,很有嚼劲还不浑汤。自己也是彭镇人,一直在老面坊买面食,买得放心吃得也安心。
直至记者离开,老面坊顾客仍络绎不绝。几十年来,尹显均重复着一样的动作,只为了将传统手艺坚守下去,将最健康的面食带给大众。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工业化时代,彭镇老面坊靠手工做面,累人不说,利润也低,怎么也抵不过机器的快捷高效,老面坊不改行,体现出的不仅是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更是代表农耕时代人类文明的符号。
本报记者 白洋 陈方耀 实习记者 祝箫 文/图
新闻推荐
●龙泉部分3月20日9:00-18:30成都市龙泉驿区益通彩色印务有限公司、成都平安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康居兴苑小区●新城部分3月21日8:00-15:00成都市天府新区万安街道办事处石...
双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双流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