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油灯
□强雯 文/图
“你也不是个省油灯。”这几乎是骂人了。折腾,事多,不省心。那么做一个省油灯就是听话、乖巧、懂事的代名词了。省油灯,这被后人隐喻之义,其实真不是省油灯的本意。从科学角度讲,省油灯才是真真正正地爱折腾,穷折腾之物。
壹
工艺 螺蛳壳里做道场
在一手掌大小的浅碟、浅碗中,做成夹层,并在其薄薄的碟壁、碗壁中凿一小孔,从此处可注水,油盏的高温即可冷却。减少油的挥发,如此行节省之道。这门工艺跟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差不多。省油灯如此小巧之物,真正的机关算尽。尤其是陶瓷,烧制不好,中空层或破或损,就得报废。
现有出土的省油灯,造型都不复杂,不像一些古代香炉、灯盏或瓶器,惯于在表面上雕刻人物、动物甚至房宇等各种造型。大概这更符合节省之道吧,连造型都省去了,从上到下都奉行一个“省”字。
四川省博物院,有一款邛窑出土的唐代绿釉省油灯。初看,似一个陶碗,坦弧形的灯面,与一般的油灯没太大区别,仅仅是沿口有一个小嘴,可以注水进去,进行冷却。灯芯可放在灯盏中间,放上猪油或菜籽油,慢慢地燃烧到子时。
邛窑是生产省油灯的大户。邛窑遗址在邛崃,现为邛窑遗址公园,中国古代陶瓷名窑,其价值堪比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重点保护。它始创于东晋,成熟于南朝,盛于唐,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绿斑和彩绘瓷为主,也以创造了陶瓷省油灯而闻名全国。省油灯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深得家家户户喜爱。放在一堆普通灯盏中,简直就要被忽略,大概是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使用,所以商家并不在省油灯上做过多花哨。以走量为主,而产地,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邛窑,四川著名的古代窑场。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里,也有一盏唐邛窑绿釉省油灯,灯高4.8厘米。敞口,腹微鼓,腹下渐收呈假圈足。短灯嘴置于腹部一侧,通至腹内,另一侧置环形柄,器身为碗型夹层,中空,夹层内可注水降低油灯的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灯面中间与嘴均施绿釉,灯盏外壁上腹施灰白釉,下腹与底无釉。
贰
功用 古代文人常用之物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古代读书人看书、博取功名,耗心、耗油,省油灯,大概是寒门子弟常用之物。
陆游这个大诗人,到四川初见省油灯时,十分惊艳。陆游46岁入蜀,以他的年纪也算见多识广,而且读书人的文玩没有不知道的。但是这四川盛行的省油灯,确实让他自叹无知,他左右打听才知道,这玩意原来早在唐代就有了,可怜可叹交通闭塞,他这个江南才子,还有更多的江南才子都没听说过。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他要把省油灯推广出去。
文人,尤其是知名文人的一支笔,那是很厉害的。于是在《斋居纪事》中,他大力推崇省油灯。从形象到原理可谓不吝文辞:“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这件亲眼所见之物,想必令他十分欢喜。
陆游在巴蜀一代做官八年,四川重庆一带的风情民俗,也成为其诗词歌赋浓墨重彩的一部分。省油灯是他心心念念之物,直到老年,陆游还对巴蜀一带的省油灯魂萦梦绕。在他晚年著述《老学庵笔记》,更是二度提起。其中,专门有《省油灯盏》诗。“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陆游的笔记中还说,这省油灯在四川已经流行几百年了,常常被入川的外地官员当作馈赠佳品,有文房四宝之趣味。由此可见,省油灯在宋代也是一件雅士文玩。
要知道,《老学庵笔记》在文人中的推崇度极高。书中每条记载少则二三十字,多则三四百字,文笔简练,真实隽永。它记载了大量的遗闻故实,风土民俗,奇人怪物,考辨了许多诗文、典章、舆地、方物等。陆游作为一代诗人词人,虽豪放奔腾,但做起考证来,却是相当严谨。这在唐宋等历代诗人中,也是凤毛麟角的。估计当时陆游宦途不得意,半是纾解心情,半是要做点实事之故,才有了这本沉得下心的笔记大全。《老学庵笔记》所录多属本人或亲友见闻,或关心时事热点人物,又或对所述人事多有见解褒贬。《四库全书》称赞其“轶闻旧典,往往足备考证”。清代文学家李慈铭认为该书“杂述掌故,间考旧文,俱为谨严,所论时事人物亦多平允”。
叁
风靡可见当时文风之盛
虽然历史上关于省油灯的文字记载不多,唯《老学庵笔记》给足脸面。但在后世的考古中,却陆续有物证发现。零散分布在各个博物馆里的省油灯,证明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是一款朴实的“常销品”。
比如,在四川宋瓷博物馆里,有遂宁龙凤窑出土的一款省油灯。白色的斗碗,碗沿都突出的一个小嘴,造型简单质朴。这也是四川境内,除了邛窑以外,发现的另一处生产省油灯的窑址。
此外,在三峡库区附近的涪陵博物馆,藏有一款石沱遗址出土的宋代省油灯。灯具形制单一,似普通酒碗。通体饰褐色釉,油盏面显现为黄色与褐色的渐变色。省油灯由油盏和承盘组成。灯盏为夹层,中空,盏壁处有5毫米直径左右的小孔,可注水。这款省油灯,只是两宋文明昌盛的一个物证而已。这座长江边占地10万余平方米的石沱古城,曾在北宋南宋时期非常繁盛,大量出土的陶器说明,当时此地的制陶业是相当发达的,这座古城之中,还发现有两座制陶作坊,涪陵区博物馆考古队挖掘出的一些石制灶台,还是相当完整的。在一座制陶作坊的遗址前,有一个圆形的制陶“车间”,可以想象当时制陶业的兴旺。
不过,在邛崃十方堂遗址出土的宋代邛窑青瓷省油灯造型则讲究了些。在盏面上有一曲形的桥拱状通道立于其上,也是注水通道,不过工艺更为复杂,桥拱通道连接着灯盏的夹层,有曲径通幽的妙处。
文明进程,离不开灯与灯具,川渝一带自唐朝开启省油灯文化,可想见当时的文风之盛。这寒夜凄凄中,灯光如豆,生生不息,用之不竭,是省油灯的精髓,也是读书人孜孜不倦的进阶信念。后人在小说中虽然取其反义,极尽挖苦,如清代狭义小说《小八义》中,直接给人物取名“省油灯”,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非凭空想象。
翻阅陆游的笔记,品味燃具之美。省油灯风靡大江南北,唐代、五代十国、宋代,代代相传,从现实生活中使用,再到墓葬品相伴,企望耕读之家延续三生三世,这才是真正的蒙学养正,知书尚礼。
新闻推荐
“5·12”汶川地震后,卧龙灾区熊猫被安全转移到碧峰峡大熊猫基地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谭楷/文在与大熊猫守护者交...
邛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邛崃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