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邛崃 > 正文

成渝两地文化交流与融合关起巫山峡 巴蜀是一家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20-05-08 01:56   https://www.yybnet.net/

成渝两地文化交流与融合 清代《四川全图》,为四川大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四川湖北水道图巫峡段。

“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当年郭沫若参观重庆市博物馆“巴蜀文物陈列”后题写了这句诗。

这句诗基本概括了成渝两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说到成渝文化同源之前,先要明确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的巴国疆域以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有800余年。

巴蜀是一种特定称谓,今已分开说“巴”和“蜀”。通常解释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区域称巴,以成都为中心的区域称蜀。战国以前,巴与蜀是分称的,泾渭分明。

“巴”的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区域为重庆、川东及鄂西地区,涵盖陕南、汉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义为“葵中之蚕”,主要地理位置涵盖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区。由是观之,巴蜀的核心区域即如今的四川省和重庆市。

出生于重庆、在成都工作的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先生,在论文《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里谈到:一是“巴蜀”连称概念出现后,就逐步成为一个共同文化体的称呼——巴在前,蜀在后,再没有人称“蜀巴”。从语音看,巴是重唇音系统,蜀是舌上音系统,都是人类和族群最古老的语言,巴蜀连称比较自然,但也显示出特异性。二是移民文化,从“秦移民万家”始,到汉代移食巴蜀、湖广填四川、抗战时期大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三线工程移民、今日三峡大移民,哪一次不是巴蜀联动?这是难分彼此的。三是巴蜀文宗,多形成刚柔相济、文武俱兼、巴文化与蜀文化不同特征认同于一身的集体文化性格。比如,司马相如生于蓬安,是巴地,长于成都,是蜀地,受两地文化熏陶,形成他刚柔阴阳相济、文才与将才兼具的文化性格。相如的大赋,既有气势磅礴、铺张扬厉的“刚”与“质”的一面,又有闲雅博丽、侈衍排比的“柔”与“文”的一面;赋的语言,既有巴方言,也有蜀方言,这便是刚柔文质两种互相认同的文化特质统一而融为一人的表现。

如果要具体讨论成渝“双城”的性格和风格,大致可以这样认为:成都是历史的,重庆是现代的。成都是休闲的,重庆是忙碌的。成都人思维细腻,追求完美,重庆人思维雄阔,开拓进取性强。成都是古典的,重庆是时尚的。成都是柔智的,重庆是刚毅的。风气之先总是重庆先得,但成都也从不甘时尚之后,总要以最快的时间从重庆拿来。成都人的生活态度如行云流水,重庆人的生活态度如雾气薰蒸。重庆人的忙碌有成都人学,成都人的悠闲也成为事业有成的重庆人喜欢的生活方式。重庆与成都的互补性是如此之多,以致于难以分出彼此。

巴的进取与蜀的兼容合二为一,摇曳而生姿,经历代而飘然不散,是一片耀现中国西部历史天空的璀璨星云。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王小红认为,四川盆地虽然有盆东之巴好武、盆西之蜀好文的传统,但不同历史时期巴蜀互动、互补的例子很多,巴蜀学者通过交游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两地及周围文化互相渗透、融合,共同促进蜀学的发展,使蜀学颇具包容性。尤其是宋代以后至今,巴与蜀、成都与重庆,除了在人才类型及数量方面略有差别外,两地习俗已相差无几,学术文化更渐趋一同了,真正成为“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

历/史/地/理/辨

川东称巴 川西称蜀

大致以涪江为界

说到成渝或巴蜀源远流长的交流渊源,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千百年来巴、蜀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地理概念?“对,先搞清地理渊源,其他问题才好谈。”就此,王小红教授从历史地理的角度予以了如下解析。

从历史地理角度看,重庆、成都所分属的巴、蜀,原先不是一回事儿,各自曾经是两个不同的民族、王国、地区,其内涵也经历了族名→地名→国名→行政区划名→地名的交错变化过程。巴蜀的地域名,通常是指中国西南部以四川盆地为核心的四川省和重庆市一带,历史上的范围还包括与四川盆地文化联系密切的汉中盆地等地。大致上,川东称巴,川西称蜀,二者大致以涪江为界。

先说说巴人、蜀人,巴国、蜀国。这几个词儿屡见秦汉文献记载。而行政区划的设置,巴与蜀时分时合就像郭沫若先生说的“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也像《三国演义》开头说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最早,秦代的时候,置巴郡和蜀郡,汉代又统一为益州,三国魏灭蜀后分益州为益、梁二州。唐朝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先是唐太宗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唐肃宗分剑南道为东、西两川而始有“两川”之名;唐代宗又将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和山南西道置三道节度使,从而又有“三川”之名。

宋代也基本是这个样子,改来改去,宋初置西川路和峡西路,宋真宗又分西川路为西川东路(又称梓州路)和西川西路(又称益州路),分峡西路为利州路和夔州路,形成益、梓、利、夔四路,号为“川峡四路”,略称四川,“四川”之名正式形成。

那“四川”这个地域概念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元代。元代设了个四川行省,简称四川省。明清以后基本如是沿袭。

这里有个问题必须交代,古代的巴蜀、唐代的两川、宋代的四川,所辖区域不仅仅是今天四川和重庆的范围,要大得多,还包括陕西汉中、甘肃文县、湖北恩施,以及云南、贵州北部的一些地区。现在的“巴蜀”主要是地域名,是指中国西南部以四川盆地为核心的四川省和重庆市一带。大致上,川东称巴,川西称蜀,二者大致以涪江为界。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以后,川西乃至整个四川长期以“蜀”或者“蜀中”作为代称。清末时期,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结束后,重庆所成立的新政权仍叫“蜀军政府”。所以人们单称四川盆地为蜀时,往往也包括巴在内。真是巴蜀不分家啊。

位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的川西平原,地表平坦,面积辽阔,受都江堰的泽惠,为“天府之土”。这里四民州处,万商成渊,崇侈好文,儒多博雅,士擅英奇,人才辈出,著述名垂。

西迄龙泉山、东止华蓥山,北起大巴山麓、南抵长江以南是川中丘陵,这里虽无平地二十里,但贯以涪江,水陆所凑,民力稼穑,务蚕桑,故“民和俗阜,有邹鲁之风”。在盆地东部,也就是现在的川渝交接处,有一组北东—西南走向的30多条山脉组合最整齐的地貌区,在地理上称为川东平行岭谷。这里山谷相间,土薄民贫,人俗信鬼,但士习诗书而气勇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新闻推荐

地标品牌引领 推动乡村振兴

地理标志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美誉,地理标志特色资源优势突出。成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把地理标...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成渝两地文化交流与融合关起巫山峡 巴蜀是一家)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