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邛崃新闻 > 正文

漫游四川 ﹃花间鼻祖﹄温庭筠诗风大变

来源:四川日报 2018-10-12 06:27   https://www.yybnet.net/

10月10日,成都雪山、锦江相映,美不胜收。 本报记者何海洋摄

扫描二维码上川报观察看向以鲜、邓经武解析《锦城曲》的视频。

评赏

锦城曲

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

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

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

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

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

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

——《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诗词集第36首

一个山西人,历史上从未有过他到四川的记载,是如何写出那么多对蜀文化研学精深的诗词?这是晚唐诗人温庭筠留给世人的一个千古之谜。且不说他的《温飞卿文集》,记载了很多四川的事情,就在《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诗集中,他的一首《锦城曲》,就写透了蜀地风光、历史烟云。

10月9日,记者邀请到四川大学教授、诗人向以鲜,对这首七言古体诗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向以鲜认为,温庭筠不仅到过四川,更对四川了如指掌,否则他写不出“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这些蕴含着古蜀文化发展脉络的经典名句。“漫游四川,为他的写作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本报记者肖姗姗

对蜀地文化了如指掌

“在中国词史上,温庭筠是绕不过的大山,与韦庄齐名;同时,他的诗也写得好,媲美李商隐,号称‘温李\’。但他还有个名字,更能传神地刻画他的才思敏捷,他写一首诗只需要双手叉八次,就像曹植的七步成诗,所以人称‘温八叉\’。”向以鲜说,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温庭筠对蜀地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了解。“第一句‘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他点名锦城在蜀山,蜀山指岷山。古蜀人并不是生活在成都,他提蜀山,就是说我们生活在岷山山脉的环绕之内,将古蜀人的生活范围定位得很精准。而九折,是一个地名,即邛崃山九折阪(今雅安市荥经县西),‘簝笋蕨芽\’,他连这里盛产笋子、蕨菜等食物都一清二楚。”

纵览全诗,温庭筠对景物的描写也是细到极致,若非亲眼所见,绝对不可能有如此生动的笔力。向以鲜解析:“‘蜀山攒黛留晴雪\’,黛,青色颜料,用以画眉。攒,眉聚而不开。蜀山多苍翠啊,晴天雪不化,黛色和白色,形成强烈的对比,蜀地风光尽在眼前。然后,他写‘簝笋\’这句,更是有两层意思,第一就是说明物产丰富,第二这是个巧妙的比喻,笋子挺拔,如蜀山山峰高耸;‘九折\’既为地名,又指山路百步九折,写出了蜀山地势险峻。他写成都,开篇却不写大街小巷,为的就是表现成都这个地方富饶美丽,透明度高,甚至能遥望雪山。”温庭筠一来,就是大格局,但他也心细如发。向以鲜说:“第二句,他就把镜头感由远拉近了,‘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这里的江我认为是锦江,而且他一语双关。这一句中,‘绡\’就是丝,暗含锦绣丝绸之意。他一方面写落霞、江水辉映的实景,一方面把丝绸源头在成都这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带入了,尤其是‘花上千枝杜鹃血\’,写的是锦官城里花团锦簇,恋的是成都丝绸上的娇俏花朵。丝绸的灿烂,古蜀文明源远流长的脉络,温庭筠一言诉尽。”向以鲜感叹,温庭筠如此了解四川,除了在这里“行万里路”,一定还“读万卷书”,“他应该看了很多与四川相关的古籍、地方志,方能有如此丰富的学识和见识。”

用典致敬历史名人

仅仅用两句,就将厚重的蜀地文明信手拈来,而后面更加精彩。“整首诗是不断递进的,非常有章法,地理空间线索是从西向东,历史脉络线索是由古到今,思想情感线索是从外到内。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巧妙用典。”在这首诗里,温庭筠向望帝、李白、王维、卓文君致敬。“第二句中,出现了杜鹃血。相传商朝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鳖灵,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第三句中,他沿着‘杜鹃啼血\’继续写,‘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实写景色,暗含背后广大的历史人文空间——‘岩下丛\’,勾画的是成都郊区的风光;‘夜叫\’这句,与李白‘又闻子规啼夜月\’一脉相承。”而写李白的,还有最后一句中的“白帝荒城五千里”,正是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相互呼应。第四句,温庭筠写到了卓文君,“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向以鲜说:“把织锦和文君联系在一起,这是诗歌史上的第一次。因为卓文君传统形象,就是当垆卖酒,而温庭筠却独树一帜把卓文君与纺织写一处,其言下之意是,卓文君会不会纺织并不重要,而她那样一个美丽勇敢的蜀女形象,如丝绸般灿烂,是值得赞美的。”此外,在第五句中,“江头学种相思子”,就是与王维的一种唱和了,“相思子即红豆,王维写有‘红豆生南国\’,温庭筠是非常喜欢红豆的,曾写下名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这首诗,是温庭筠写给成都的,写给四川的,更是写给自己,写给天下所有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人。”向以鲜感叹,他写望帝“怨魂”,写学种“相思子”,写“白帝荒城”,都是因为他漂泊于蜀地,思乡情深。“第五句‘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芳草死了,红豆种下了。这里‘死\’和‘种\’,传递的是生命生生不息,相思延绵不绝。最后一句,‘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成都离白帝,哪里有五千里?但一旦思念成海,距离自然就遥远了。他想起李白‘朝辞白帝\’,而他归家也要经过白帝……所有的蜀地风物,人情世故,构成了诗歌内在的肌理,就是温庭筠内心细腻柔软的乡愁。”

两次入川终成大家

在《新唐书》和《旧唐书》的本传里面,都没有提到温庭筠到过四川。但向以鲜认为,从他的诗文集中,完全可以确定他来过。“有的学者,甚至推断他两次入蜀。第一次,大概是唐元和末年,第二次,大概是唐太和四五年,中间相距10年左右。”向以鲜介绍,温庭筠的第一次入蜀,人生是很灰暗的,因为帮助别人作弊而被禁止科考,他选择了到四川散心。“从初唐开始,在文坛就有一种风气,诗人都要来四川、来成都走一走。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宋代,比如陆游、范成大。温庭筠由长安沿金牛道进入成都,从春季待到夏季,不到半年时间。因为他写诗都不落款,没有时间和地点,所以很难确认具体情况。”

在温庭筠的《温飞卿文集》中,他写到了四川各地风物。“《利洲南渡》写的是广元,《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写的是新津。第二次入蜀,温庭筠写下了《别蜀将》,可以看出他这次主要是来寻找人脉,想要出仕做官,希望得到引荐。当时想要进入仕途,最快捷的方式,第一种是科举,但是他这条路没走通;第二种就是从军,文人主要是做将军的幕僚,相当于参谋。而这次,他也写下了这首《锦城曲》。”向以鲜告诉记者,温庭筠两次入蜀,所写诗词不到10首,但蜀地的山川、蜀地的文化,却影响了他一生。“四川这片土地,对诗人来说,影响是翻天覆地的,从李白、杜甫等人的身上可见一斑,温庭筠,同样受益。他不到四川,可能就写不出那么多绚丽的诗篇。他到四川来,带着一个潜意识,是想改变他的写作方式,他也希望在四川得到蜀人的认可,把他的文章在蜀地发扬光大。从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入蜀后的风格转变,中晚年时期,他的诗风从艳丽转向沉郁,阅尽沧桑之感,正如《锦城曲》。这是他早期诗词里没有的,来了四川,境界更大,意蕴悠长。”向以鲜还强调,温庭筠与四川的亲密还存在于著名的《花间集》中,这本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的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词选集,收录了500余首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其中温庭筠的作品就有60多首,占比超过十分之一,“一本蜀人著作,却如此看重一个外来人,温庭筠如果没来过四川,是无法想象的。”

新闻推荐

让城市赋能建设服务型乡村

学人观点□蔡尚伟马成益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

邛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邛崃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漫游四川 ﹃花间鼻祖﹄温庭筠诗风大变)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