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工匠不知道什么是艺术家,什么是非遗,他们想不到这些,只是想把邛窑烧造的东西,一车又一车,一窑又一窑地拉出去,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卖出去。现在我们要继续挖掘邛窑的精髓,把好东西做出来,让世人了解邛窑的厚重、古拙和独特的风格。”
——何平扬
从南北朝开始,邛窑烧造的瓷器,通过南丝绸之路销往各地,将邛三彩、省油灯的美名带向四方。从上个世纪开始,邛崃力图恢复精湛的邛窑烧造技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本世纪初,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邛陶传承人何平扬摸索出邛窑的制釉方法,复原了邛窑技艺。将于今日开园的邛窑考古遗址公园,除了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邛窑遗址、邛窑临展馆,还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邛陶传承人何平扬的工作室。
堆满陶瓷 还有窑炉
家里也是工作室
邛崃是一座古城,街道名称也颇具雅意:文星街、书院街、七星街、当垆街……在书院街附近的一条小巷子里,立着一个很小的蓝漆牌子:何平扬工作室。背后是一座三层楼房,这就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邛陶传承人何平扬的家。
他的家,称为工作室也很恰当。从进门起,天井里摆满各种装原料的桶桶罐罐,以及初步烧制过的陶瓷毛坯,一直摆到过道上。进了客厅,桌子上、架子上、地上,还摆满了何平扬和他的儿子何丹创作的各种工艺品。
65岁的何平扬,平时都在家里工作。他和儿子何丹在楼顶上拉坯,将泥巴捏塑成型,再拿到楼下烧制、上釉,再二次烧制。连烧陶瓷的窑炉也在他家,气烧的炉子,外形像一个特别大特别高的大冰箱。
装釉的桶,一个一个地码在天井里,严严实实盖着。揭开后,像石灰似的釉面上浮着一层清水,搅均匀,涂抹在瓷胎上。还有各种色彩绚丽的釉装在碗里,用毛笔蘸了,描画到瓷胎上。这些釉,是何平扬的宝贝,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他最大的成就。
不仅恢复失传技艺
还烧造出“釉里红”
何平扬是土生土长的邛崃人,他的祖父、曾祖父都是工匠。何平扬从小擅长画画,还爱看川剧。从戏院出来,他能把戏里的刘、关、张画出来。1973年,邛崃陶器厂招美工,何平扬前去面试,“我画了三幅画,一幅山水,一幅花鸟,一幅猫,立刻就被录取了。”
他在陶器厂工作了20余年,掌握了制作陶瓷的全套技艺,做浆、修坯、造型、设计等都会。
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增加收入,何平扬带着工人们制作陶瓷的小乌龟,乌龟的四肢用铁丝连接,使得小乌龟能够摇头晃脑,这一“文创产品”受到市场欢迎,销路很广。渐渐的,何平扬作为能工巧匠的名声传了出去。他制作的素烧“文君当垆”,不施釉,不添彩,被国内外人士收藏。1995年,42岁的何平扬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历史上的邛窑,始于南北朝,延续至两宋,宋末元初遭到破坏,邛窑烧造技艺逐渐失传。从上个世纪20年代邛窑被发现开始,邛崃人一直力图复原辉煌的邛窑传统技艺。
上个世纪末,邛崃工艺美术陶瓷厂改制,46岁的何平扬回到家中,决心找到传统邛窑的制釉诀窍。何平扬说:“邛窑烧造的三彩釉瓷,被称为‘邛三彩\’,足以与北方的‘唐三彩\’相媲美。恢复邛窑技艺的一大难关,是寻找传统的施釉技艺。”
何平扬说:“古人制釉,是用矿物质,加草木灰制作的,他们做得出来,我怎么会做不出来。我反复地尝试、思考,在家里做了无数次实验,我的钱都花在制釉上了。”
经过不断尝试,何平扬终于在现代玻璃釉的基础上,探索出了邛窑釉的制作配方。“有一天,我忽然想到有种东西烧不化,我再加点。没想到,加了这样的东西进去,居然就搞出来了。当时是2000年初。”
何平扬用自己探索恢复的邛窑制作技艺,做出了鸭儿杯、鸳鸯杯、美人抱鱼杯、胡人酒壶等各式邛窑特有的酒具、茶具,他还烧造出“釉里红”:一只颜色渐变的瓶子,被他称为“镇店之宝”。
落户邛窑考古遗址公园
继续创造新釉色
今日将开放的邛窑考古遗址公园内,有一个川西民居风格的小院子,这就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邛陶传承人何平扬新的工作室。65岁的何平扬刚去了一次敦煌,同行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位工艺美术大师。“我看到敦煌壁画上的一头牛,很壮实,但画得很萌,就像卡通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到邛窑陶瓷的制作上。我们制作的猫呀、狗呀,不见得要那么写实。我刚设计了一套十二生肖,既古朴大方,又有现代的萌感,融入剪纸的抽象风格。”何平扬说。
“古代的工匠不知道什么是艺术家,什么是非遗,他们想不到这些,只是想把邛窑烧造的东西,一车又一车、一窑又一窑地拉出去,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卖出去。现在我们要继续挖掘邛窑的精髓,把好东西做出来,让世人了解邛窑的厚重、古拙和独特的风格。”
何平扬说,将来,他要和儿子一起,不断搞出新的釉色配方,向崭新的邛窑发展。“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何平扬的儿子何丹,从19岁开始跟随他学习邛窑传统技艺,如今也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涉农展会上的体闲农业展示区。猪圈咖啡一角。第六届成都农博会上的特色农产品,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本报记者刘佳文/图蒲...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