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县已建好的沼液输配工程。
今年9月,泉源农场新挂果的猕猴桃吸引游客采摘。
□本报记者 刘佳
板结酸化的土壤,亟待应对的水污染……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全国各地农业发展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要实现绿色、持续发展,无疑需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其中畜禽粪污治理和土壤酸化问题正是攻坚克难所在。当下,四川省正积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明确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示范。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攻坚之战已然打响,而通过推广“高效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有机肥料”的模式,能够取得怎样的效果?未来发展又如何?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
名词解释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农业面源污染是最为重要且分布最为广泛的面源污染。
探索VS成效
推广种养循环农业 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11月22日,寒流侵袭盆地,骤降的气温让大多数人都乐于待在室内。可在梓潼县三泉乡丝公村,当地泉源家庭农场负责人白飞龙却忙着在园区里指挥工人将新摘下的猕猴桃陆续打包。从今年9月农场里的370亩猕猴桃陆续成熟后,白飞龙每天都很忙,尤其是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他们的猕猴桃网销了数千斤。
相比于一般猕猴桃30元/公斤左右的市场均价,泉源家庭农场的猕猴桃贵得有点 “离谱”。平均每盒售价128-168元,称重约4斤,折算下来大概售价为64-84元/公斤,“果型较好的一级果,仅一枚就可以卖到8.5元左右。”在白飞龙看来,自家的猕猴桃能卖出高价,全赖品质不一般。
2013年,白飞龙回到老家丝公村后,准备和几个朋友一起投资建养猪场。“我们当时决定代养正大550生猪,先建两个场,年存栏上千头。”虽然拿到了建设指标,可猪场建起后的粪污处理问题却成了让白飞龙苦恼的事。由于猪粪又脏又臭,不少老乡对于他的返乡创业之举并不支持。“所以,我们想与其单纯发展养猪场,不如搞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达成绿色生态良性循环。”白飞龙一行发现在猪场规划用地周边有不少撂荒土地,于是他们把这些荒地都承包了下来,并开始推行“猪-沼-果”的循环生产模式。
而今,在泉源家庭农场,年存栏1100头的两个猪场已经建成,并配有了80立方米的中温厌氧发酵罐和20立方米的湿式气柜,配套了沼气池、灌溉等设施。生猪每日产生的粪通过处理,形成的沼气被免费提供给周边45户农民使用,沼渣和沼液则经管网用于园区内370亩猕猴桃种植区的日常灌溉,实现了片区内绿色无公害生产。
今年秋天,农场里的猕猴桃初步成熟挂果,白飞龙找人来测算了一番。虽然从产量看,他们农场每亩猕猴桃较之一般种植的猕猴桃量上要少三分之一,但成熟后的果子糖分平均达到了22%,明显高于一般猕猴桃的18%。而且经过沼肥灌溉后,树上的猕猴桃可做留树保鲜,不用早早下树进冻库。“所以说,循环农业一下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畜禽的粪污处理,一个是土壤的改良。”白飞龙已计划套用这一模式,将农场规模扩大到1700亩。辐射到三泉乡的丝公村、兴隆村、天星村等三个村。
问题VS出路
面源污染倒逼生产转型 种养循环是出路
泉源家庭农场的生产模式,正是四川省当下大力推崇的种养循环生产模式之一。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畜禽粪污已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来源。而四川作为畜禽养殖大省,每年粪污量约4730万吨,但有效处理率不到50%,这无疑成为困扰四川省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瓶颈。
除了粪污污染,让人头疼的还有板结酸化的土壤,由于重金属和抗生素超标,四川省的土壤酸化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28.7%,其中耕地占34.3%。这一组数据的产生与另一组数据息息相关:四川省常年化肥用量250余万吨,而农业化学制剂年使用量4.9万吨以上。这些数据,显示出了农业生产者对于化肥的过度依赖。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邛崃市固驿镇蔬菜大户陈世兵告诉记者,而今农民种菜,一亩地一年得用150斤肥料,比起过去一年七八十斤真是翻了一番。土地对化肥是 “上了瘾”,土壤就越种越硬。
如何将治污和改良土壤有机结合起来。四川省觅出的一条重要出路就是:发展种养循环农业。
在这一方面,走在全省最前列的属成都市,通过发展PPP种养循环模式和生态家庭农场,成都市总结推广了 “畜(禽)—沼—果 (粮、菜、林、鱼)”、“畜 (禽)—粪—蚯蚓”等多种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并将力争到2020年,全市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占比达到35%。而放眼全省,各地为推广种养循环模式也纷纷拿出良策。岳池县从本级财政拿出2000多万元,用于县内200个畜禽养殖场沼气池建设与利用奖励补助;射洪县以PPP模式,在9个乡镇的21个大型生猪养殖场和13个规模种植基地开展沼肥异地还田,累积还田沼肥10.8万方,服务面积达3.6万亩;西充县自2010年起,每年安排60万元的沼渣沼液专项财政资金,用于社会化服务补助……
“我们提倡各地要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与农村沼气工程、化肥零增长行动、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省农业厅副厅长张强表示,从当下来看,农村沼气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各地应该根据今年省委1号文件精神,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种植、养殖布局,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等发展模式,在规模化养殖场和现代农业园区,配套建设沼气工程,开展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为种植业提供优质有机肥,实现种养平衡发展和良性循环,在散养区域,以家庭为单位,推广“猪-沼-果”农业生态循环模式,推动沼气用户种养循环农业发展。
发展VS前景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推进农业绿色行动
“种养循环模式并非是个新词。相反,它很早就被人提及了,过去大家更喜欢称之为‘生态农业\’。”在省农科院教授吕火明看来,以环境承载力倒逼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的必然阶段;而考虑到农业尤其是生态农业的相对产值低、耗时长、见效慢,如何能够让从事者坚持下去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我们所谓的种养循环,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农业生物链,这没有好几年的前期投入是绝对搞不成的。”多年从事生态农业的绵阳三合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苟敏向记者坦言,正是因为循环农业见效极慢,很容易导致“无疾而终”的后果。
“从2013年开始建设农场,到目前我们的投资已经有2000多万元了。”白飞龙也表示,今年他们农场才开始有了收益,目前收入大概有200万元,其中网销100万元,投入和收入的反差是巨大的,但就目前刚刚挂果就有这样的效益来看,他们总体还是较为满意的。“但不能排除遇到天气不好,或者资金断链等情况。如果那样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推广生态种养循环农业,不仅治理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回归和革新。”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教授骆世明认为,目前四川乃至全国都在提倡农业生产转方式,结合绿色发展理念,各地也积极推行生态种养循环模式。但目前,我国总体农业生态化转型已经上路,即有决心、有方向、有示范,但仍然存在行动面不广,行为难持续等问题。
“所以,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骆世明表示,所谓的长效机制,除了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外,还要尤其注重相关配套措施。“这就需要针对生态农业发展,搞好政策顶层设计,这方面国外已有不少经验。”骆世明介绍说,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欧盟就将农业和环境进行 “打包”,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前必须签订农业和环境相关的承诺书,方能获得农业补贴;而韩国则对农业产品予以环境标志,取得了相应标志的农业生产者可以获得相关贷款优惠;日本则对农户进行生态认证,从而为其配套无息贷款和税收减免等措施。
另外,骆世明表示,不同于其他产业,农业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其风险高、见效慢。发展生态农业更是需要生产者具备足够的耐心,同时还要面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资金断链等多重风险,所以要其长期健康发展,应该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金融担保等多层面予以配套。“所以,各地在农业方面也要建立可操作、易执行的、配套的农业生态红线和生态农业绿色行动的经济激励措施。”骆世明说。
(图片由梓潼县农业局提供)
新闻推荐
各族一家亲 花开别样红 ——甘孜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纪实
载歌载舞颂和谐。本报记者袁飞摄雪域甘孜多民族聚居,藏、汉、彝、回、羌等25个民族水乳交融,和谐共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千百年。一个个民族团结、邻里和睦、和衷共济、共生共荣的故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