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融资性担保给土地流转项目带来什么?
6月30日,邛崃市水口镇钟山社区的170多名农户,如期拿到了第二年的土地流转金。对于未来18年的收益,他们并不担心。
两年前却是另一种情形。由于项目业主临时退出,毫无准备的农户误了备种时间,土地撂荒一季,经济损失极大——这让他们几乎对土地流转失去了信心。
转变源于邛崃去年引进的全国首单民营非融资性担保——对土地流转双方的履约行为开展风险担保。无论谁毁约,都将有人为其“买单”。不仅如此,有了第三方担保的介入,项目的后期运转也有了监管。项目运行如何、农地是否农用,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本报记者 陈碧红 文/图
老项目“毁约”毁掉村民信任感
钟山社区位于山区、地块零碎,几次企业考察都没有达成流转协议,直到2012年才引进了一家印度公司,按照“公司+农户”的形式在当地种植了200多亩万寿菊。
没想到,第一年作物刚收完,老板就因为经营不善撤资走人。尽管企业及时支付了农户们的工钱,但土地在短期内难以复耕,全体农户误耕了一季,总损失达30多万元。
钟山社区支部书记叶凤英还记得当时的窘境,“老百姓没办法,把气都撒到了我们头上。”
已经整理好的土地不能浪费。2013年12月,钟山社区注册成立钟山旅游开发公司,并结合当地土地现状、产业资源等条件,与群众签订了1650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预流转”协议。再通过对流转项目整体包装,交由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挂牌”推介。
经过筛选,最终一家来自北京的企业流转了其中400亩地,拟分三期投入5000万元以上,在钟山社区打造“四川省青少年科教产业园”。
大项目来了,农户们的态度却有些冷淡。“万一又跑了怎么办?”村民叶学清说,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情,大家一致要求新来的项目业主按土地流转面积交纳50万元保证金。
对于这样的要求,项目业主也感到有些莫名和无奈。双方僵持不下,新项目也因此迟迟难以投建。
引入第三方项目有了监管方
“能不能找个第三方,为农户和项目业主做中间人?”眼看项目拖成“持久战”,邛崃市统筹办副主任、时任水口镇党委委员的毛志馨突然有了这个想法。
经过一番寻找,钟山社区对接上了成都首信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而后者正谋求农村资本市场的突破口,双方一拍即合。
“可以说是为钟山土地流转项目量身定做了一套金融产品。”首信担保公司总经理彭萍说,为规范农户和投资企业的履约行为,担保公司为双方的流转行为予以担保,担保费用标准为每年每亩20斤黄谷(按当年度谷价计算约值27元),费用由企业承担。
按照协定,如果投资企业中途撤资,担保公司将承担农户下一年的土地流转租金;如果农户中途退出项目,担保公司将与投资公司共同承担损失。
不仅如此,由于担保公司同样面临着担保的风险,因此在项目前期评定、中期评审和后期巡查上,也将进行严密监控。这样不仅降低了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同样也防止项目运转出现问题。
有了担保公司介入,村民终于放下了心里的“大石头”。去年6月,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包括土地流转期限和担保合同,均签订为20年。
全域“上保险”保障资金项目安全
“流转协议非正常性中止,是土地流转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邛崃市统筹办主任江小林认为,现行政策法律体系中,对土地流转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双方违约代价偏低,使得风险居高不下。
此外,截至目前邛崃市45万亩流转土地中,50%-60%的是靠口头约定或自行拟定相关协议,政府部门很难监管。“每年都会接到数起因土地流转引起的大型纠纷问题。”毛志馨说。
隐患不止于此。在邛崃市农林局副局长魏素才看来,因为缺乏有效监管,农地非农用的情况也不少见。
在总结钟山经验的基础上,今年6月25日,《邛崃市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实施。
根据该意见,协议签订后,项目业主和农户将按照土地流转租金的3%支付担保费。其中,项目业主承担2.5%,农户承担0.05%。最后,政府将分别为双方按照40%和60%比例进行奖补。
为了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意见将“流转双方须经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并经交易见证”作为享受补贴的前置条件,并在种粮风险基金等各种政府专项补助政策,以及涉农金融机构的融资额度、融资利率和融资期限等方面,为参与土地流转行为担保的企业,提供更多优惠,以推动非融资性担保在土地流转行为中的参与程度。
还有十多天,邛崃冉义镇的几家合作社就将集中与成都首信担保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为冉义镇共计1万亩土地流转行为开展履约担保。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国庆黄泽君)2015年10月28日9时,自贡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依法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高志坚被控受贿一案。自贡市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支持公诉,高志坚及其辩护人到庭参加诉讼。自贡市委中心组...
邛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邛崃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