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耕地质量建设。深入实施“金土地工程”,完成农用地整理13.12万亩,新增耕地1.21万亩,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6.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
实施情况: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农用地整理8.31万亩,新增耕地0.79万亩,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4.9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36万亩。
目标:重点流域污染企业治理。完成4户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和3户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实施情况:截至目前,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企业中,联邦制药(成都)有限公司、成都民康印染有限公司、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成都丽雅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均已进入项目施工阶段;3户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资金筹措已全部到位,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年底前完成并投入使用。□本报记者 张彧希
8月底,成都市小南街与锦里西路交汇处的街头区域拆去了围挡,一个绿树成荫的街头小游园悄然露出真容。
从2010年起,成都市规划在中心城区建设84块街头绿地及小游园。经过两年建设,这项民生绿化工程已基本完成。五年内,中心城区街头绿地、小游园将实现全覆盖,每隔300—500米,市民即可见“绿”。
绿,只是这个幸福城市缤纷色彩中的一种。城市的水、环境卫生、大气、基础设施等,都成为考量这座“宜人之都”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
筑牢生态屏障
车过油榨乡,邛崃市林业和旅游管理局天保退耕办主任季猛指着河对岸的一片苍翠竹林,“以前,这一片密密麻麻都是耕地。”
这一片浓绿得益于邛崃市多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成都上游的生态屏障,邛崃全市退耕还林7.9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7.3万亩。目前,邛崃的森林面积已达7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6%。
青山更葱茏,空气更清新——随着成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国家专项规划建设任务进入第5个年头,以及天保二期工程的启动实施,“生态增效”的威力正在显现。通过促进森林生态功能修复、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继续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一个结构更加稳定、功能更加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逐渐成形。
“自然之美”同样绽放在中心城区。
素有“天府第一路”之称的人民南路正换上全新容颜。雪松、香樟、小叶榕等上万株乔木、灌木移栽到道路两旁,铺设草坪1.7万余平方米,栽植摆放花卉4500余平方米。今年以来,成都园林部门选取滨江路河畔等点位实施五彩花墙项目,完成人民南路分车带、滨江路等6处景观改造提升。利用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中移植的近万株乔木,栽植到三环路羊犀、金牛等9座立交桥下,形成立交森林景观。
近日,成都再次重拳出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彻底治理不达标水源地、建设天府新区备用水源地、实施环城生态区生态湖泊水系建设、制定城区交通噪声扰民路段的隔声屏障建设实施方案——一个更美成都即将呈现。
展现城乡之美
“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一辆电动垃圾清运车“唱”着歌驶来。“快点,把厨房里的垃圾袋提出来放到车上去。”武侯区新希望路锦水苑餐厅的员工忙碌起来。
这是火车南站街道办今年推出的“垃圾不落地”新做法。为此,火车南站街道办购买了18台新型垃圾清运车,对辖区内商家的垃圾进行定时、定人上门清运。除固定时段外,商家还可拨打垃圾清运人的电话,15分钟内就会有人上门收运垃圾。
成都还在650个老旧院落发动居民参与环境综合治理,在中心城区78条主要街道开展“门前三包”示范点活动,加强城郊结合部、城区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环境卫生整治,在1471个村(社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前端分类收集试点。
大城市、细管理——打造整洁美观的城乡风貌,成都将2012年定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档升级年,深入推进环境治理工作向基层、村庄和盲点死角延伸,为建设生态田园城市和加快天府新区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清洁优美的城乡环境。
主次干道、商业繁华区、卖场、旅游景点进入重点监管的视野。上半年,全市共清理卫生死角垃圾、积存杂物3万余吨,纠正出摊占道28万余起,取缔流动摊点18.97万余起,清理“牛皮癣”50余万处。
如今,提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林荫街21号院居民周蓉拍手称快。“过去,院子里下水道经常堵塞,垃圾成堆。”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院落活动中,武侯区对院落进行了风貌打造和全面整治,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等问题。如今的21号院,川西民居风格的大门和院落立面,统一规格的商招店招,硬化的地面划出了醒目的黄色标识线,引导车辆有序进出,旧貌已换新颜。
拓宽生存空间
再过几天,乡上收购竹材的卡车将再次开进马岩村,眼前的这1.5亩竹林,将为杨帮华带来上千元的收入。
作为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的村支部书记,当年村里实行退耕还林时,杨帮华带头响应。但在当时,他心里也忍不住嘀咕:种了这么多年的地,今后的生计怎么办?
2008年,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正式启动,保障农户生计、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让全市70.5万户退耕农户拓宽生存空间成为林业部门的工作着力点。
令杨帮华没有想到的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让他尝到如此多的甜头。现在,杨帮华栽种了1.5亩慈竹和3亩茶叶,还有1亩土地租给了一家苗圃公司。竹林里还可以开展林下养殖,“一亩地可养200只鸡。”村上还专门成立了竹业合作社,负责竹林的管护和销售。
杨帮华算了笔账:竹林进入丰产期后,每亩可卖竹材700余元;每亩茶叶的收入在6000元左右;林下养鸡,还可增收500元。“算下来,每亩土地可增收3000多元。”加上儿子媳妇在外打工,一家人收入可观。
如今,邛崃全市竹林面积已达40余万亩,在火井、平乐一带形成了5万亩慈竹经营核心示范区,全市竹材蓄积达160万吨,年产优质竹材45万吨。
中冶崃山纸业、天台山竹业、四川省高宇木业纷纷落户,一条林浆纸一体化、林板—家具一体化的林竹加工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邛崃是成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个缩影。今年,成都已完成后续产业基地建设1.35万亩,林下养殖9.26万只,林农培训0.68万人次。同时打造了一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亮点。
利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成都还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以退耕农户为基础,以专合组织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新闻推荐
——记“最美青年检察官”高永飞【人物名片】高永飞,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助理检察员,曾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奖章”和全国百名“和谐使者”、四川省“优秀抗震救灾志愿者”、绵阳市“十...
邛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邛崃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