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蒲江新闻 > 正文

一个四川农技员的“西行漫记”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18-06-28 05:34   https://www.yybnet.net/

唐高民(左﹚正在野外考察。

唐高民﹙右二﹚正在讲解茄子种植技术。

唐高明﹙左﹚将一把折扇送给前来看望他们的尼日利亚官员﹙中﹚。

在非洲大地推行精耕细作理念,与非洲部落酋长交朋友

□本报记者 樊邦平

如果没有8年前那个申请,南充市农业局高级农技师唐高民或许一直在南充市农业系统工作至退休,但那份申请将他带到遥远的非洲大地。在那里,他开启了一段缤纷绚烂的奇妙旅程,写下了一部传播四川农耕文化的“西行漫记”。

初到非洲小试牛刀赢得专家赞誉

唐高民1967年生,1990年进入南充市农业系统工作,从种子公司,到种子管理站,再到植保站,最后到农广校,工作20年,他拿到了副高职称,成为当地有名的农业技术专家。

2010年,已是南充市农广校校长的唐高民在无意之间得到了一个招募消息,联合国粮农组织准备在中国招募20余名农业专家到非洲,援助当地农业。

为了寻求更大的舞台,实现更大的抱负,唐高民毅然报名。

“当时全国招募20多人,四川就去了10几人。我们去的是尼日利亚,主要是为当地政府、农业组织和企业等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服务。”6月25日,唐高民告诉记者,当大家抵达尼日利亚时,被这里的生活条件所震撼,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一张床、一张桌子加一把椅子,构成了他们的卧室,半个月才能洗一次澡,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按照项目要求,我们将在这里待满两年。这是一段漫长的日子,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生活,我在住宿区域开垦了一片地,种上了9株番茄。因为这里气候好,土壤肥沃,这9株番茄长势喜人,结的果子让我们农业援助小组都吃不过来,我们又邀请周边的住户一起来采摘。”唐高民告诉记者,他用精耕细作的方式栽种番茄,最终这9株番茄的产量超过了当地农民一亩的产量。

“9株番茄的产量竟然比一亩地的产量还多”,这个农业奇迹旋即引来了当地农业专家的热议。来自德国的农业援助专家看到唐高民种植的番茄后,对这位既有专业知识,更有动手能力的中国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传经”非洲播种四川农耕文化

这两年,唐高民的专业所长得到了尽情展示和发挥。

“当地有一种主食叫木薯,该作物属于直立灌木,当地的传统种植习惯是‘长棍斜插\’,即将种茎长度的2/3与地面呈15-45度角埋入植沟或植穴里。这种种植方式出苗快、出苗率高,但结薯多向一个方向伸展,抗风力弱,极易减产。我过去之后,研究总结出了短棍直插的种植方式,通过改变种植方式,将木薯的产量提高了三倍。”唐高民告诉记者,因为这个发明,他获得了当地州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是少有荣获此证书的外国专家。

在尼日利亚的两年服务期满后,唐高民又参加了商务部组织的农业援外高级专家组,前往另一个非洲国家莫桑比克,指导当地农业生产。

“非洲自然条件优渥,插条扁担也能开花结果,当地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比较粗放,例如,种植玉米,他们是满天星式种植,不像我们这边要垄埂,要移栽;水稻已经抽穗,他们才移栽,这样的水稻存活率不高,我们是先插秧,当秧苗长好后立即移栽;种植西红柿,他们是集中育苗,一窝地里密密麻麻地长满了西红柿苗,移栽时有些苗子已经长得很高了,这些高苗子经风一吹,便倒地。”唐高民告诉记者,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的资源和环境,就需要精耕细作,这也成为他到非洲后的最大愿望,将四川的农耕文化传播到非洲的田野中去。

2012年,刚到莫桑比克的唐高民应邀出席了一次业务研讨会,针对非洲和四川的农业现实,唐高民作了题为 “农耕农业与农耕文化”的主题发言,并指出,四川农业的精耕细作文化可以为非洲农业增添新力量。

正是这一次别开生面的发言,让莫桑比克的农业界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四川的农业专家。散会后,大家纷纷找上门,探讨农耕文化的内涵,讨论在当地开展农业精耕细作的可能性。唐高民也由此成为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座上宾。

三进非洲运作亿元农业园区

两次援助非洲的经历,让唐高民对非洲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并建立起了深厚的人脉资源。

2014年中乌农业产业园启动,亟需一名熟悉非洲情况、且懂农业的人才,唐高民被选中,来到另一个非洲国家乌干达。

该园区由省农业厅搭台助推,6家企业抱团建设,计划投资2.2亿美元,将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当地周边100万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第三次进入非洲,唐高民的身份发生了改变,成为中乌农业产业园的协调员,协调着省农业厅、当地政府和企业三者的关系,并保证园区的顺利运转。

“在乌干达,我们有中方人员10余人,在成都,我们还有几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大家从蓝图到现实,亲历了这个园区的建设。”唐高民告诉记者,从过去单纯的农业技术指导,到后来独立承担一个投资上亿元的农业项目建设和运营,在乌干达的两年让他的人生迎来了新的转折。

与农业部门对接,争取更多的优惠和补助;与当地百姓沟通,培训劳动技能;与地方部落和酋长接洽,调研更为广阔的生产基地……乌干达的经历让这位农业专家的知识积累迅速增加,他的非洲朋友圈也迅速扩大。

2016年4月26日,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区开园,迎来了乌干达总统和副总统出席,这一刻成为唐高民非洲事业的顶峰,这则新闻更一度引发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圈的热议。

“非洲人热情、好客、友善,那里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天堂,但我们也不能想当然地到非洲去推广农业技术,必须要与当地的生产实际以及文化实际相结合。”唐高民告诉记者,在非洲的6年,他成为了非洲通,教会了很多当地的朋友使用微信,如今他的微信好友中有1/3都来自非洲,这些朋友中包括国家总统的秘书和驻华大使等官员。

“大家常常在微信上交流,相互问候,如果他们来四川出差,我们还会约着一起见见面,吃吃饭。”唐高民告诉记者道。

目前产业园种植面积已达到1万亩,去年投产了一个大米加工厂,生产的2000吨大米已成为当地畅销商品。接下来园区还将建设饲料厂,蛋鸡养殖厂等,扩大生产规模,做深产业链条,该园区也成为了我国首批国家级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之一。

联通中非成为非洲投资引路人

唐高民在非洲丰富的经历渐渐在朋友圈中传了出来。来自四川各地的农业经营者和企业老板们也开始向他靠拢。

从单纯的农业技术专家到一个园区的负责人,再到四川农企非洲投资引路人,唐高民实现了华丽转身。

“到乌干达去种粮,一千亩投资80余万元,第一年便能收回成本,这个事情有搞头。”蒲江县新型职业农民曾祥东去年在一次行业会上听到了唐高民的非洲故事后,被它深深吸引了,最终经过一番调研和考察,这个新农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海”种地。“我身边有10余名种植大户都有意愿,每人都能独立承担上千亩的园区管理,大家都想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发展农业。”曾祥东告诉记者。

唐高民曾围绕园区主打的水稻、鸡蛋、牛肉、棉花等产品进行调查——乌干达稻谷1.8元一公斤,国内约2.7元;鸡蛋零售1元一枚,成本仅0.2元多;牛肉18元一公斤,海运回国内20元,而国内是50元;棉花从非洲运至上海一吨8500元,国内是1.3万元至1.6万元。

“非洲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市场也很广阔,尤其是乌干达与欧美间无贸易限制,将这里产出的农产品卖向世界,前景可期。”唐高民表示。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出海布局的农业企业数量还将迎来一个井喷。”唐高民告诉记者,据他了解,目前四川省已有30余家涉农实体准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主要集中在肉类加工、农资、农机等领域,到海外发展的农业主体逐渐多元,既有大型农业公司,也有中小型农业企业和农民个体,他们共同构成了当下的“出海”团队。

据悉,目前川内已有十余家企业或团体找上门,专程向唐高民了解非洲投资事宜,他们看好非洲市场,觉得在那里可以大干一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蒲草编织的香包 让她找回童年的端午味道

罗仪梅正在编织蒲草香包。精美的蒲编。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秦怡柔韧的蒲草在罗仪梅手中轻巧地翻转,一条又一...

蒲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一个四川农技员的“西行漫记”)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