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蒲江新闻 > 正文

开着轿车去种田 住着别墅养鸡鸭 女支书是如何带领贫困村逆袭的?

来源:成都商报 2017-10-13 02:59   https://www.yybnet.net/

10月12日,村民在自家旁的花园内坐着休息

“猜猜这丑柑能卖多少钱一斤?”姚庆英指着还未泛黄的果子,红扑扑的脸蛋挂着收不住的笑意。“要卖到8元钱!哈哈!”,她掰着指头开始细数,每亩地的丑柑产量有5000多斤,村里现在有3800多亩,加上从邻村流转回土地11000多亩……

人/物/介/绍

姚庆英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十九大代表。先后荣获过蒲江县优秀共产党员、蒲江县优秀党务工作者、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两河村曾荣获四川省示范村、成都市示范村等称号,并每年都有大批省内外来访者调研两河村发展模式。

“看, 我们村的生活, 巴适吧?”

在位于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的寿高路上,沿路走过,总能留意到红白相间的一排排别墅洋房,恰如其分地点缀在大片的果田绿树之中。

走近这片别墅洋房,介于苍葱果林和小区之间的,是整洁的路面、精致修剪的绿化,和现代化的社区配套。

这不是城市大开发商修建的别墅区,而是西来镇两河村村民的家园。

“看,我们村的生活,巴适吧?”村支书姚庆英的笑一直挂在脸上。

这一番现代化新农村的景致,在半山坡的观景台上能够一览无遗地俯瞰。姚庆英隔三差五就会站到这个半山平台上向下望着,对着满山挂着丑柑的果树和山下的座座洋房出神。

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出了名的“穷村”。而今,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已经是全国各地争相来考察学习的示范村、先进村。村民们不仅家家住进了漂亮洋房,更是户户都有小轿车,每家的年收入都有十多万到数十万。

两河村这一路的“逆袭”,村支书姚庆英功不可没。带头改良种植品种、引进种植技术;引进技术能手和创新人才;创新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探索党员干部的服务新模式……

1

收入之变

今年,村民收入有上百万的

从两河村村委会出发,西边的山坡一路果林茂密,细看每根枝丫上,都已经挂上了沉甸甸的半熟的柑橘。

“猜猜这丑柑能卖多少钱一斤?”一边向坡上走,姚庆英一边指着还未泛黄的果子,红扑扑的脸蛋挂着收不住的笑意。“要卖到8元钱!哈哈!”,她掰着指头开始细数,每亩地的丑柑产量有5000多斤,村里现在有3800多亩,加上从邻村流转回土地11000多亩……

她说,今年村民们又要有个好收成了。

事实上,这样的好收成,两河村已经持续了好几年。2014年时,两河村的人均收入,就已达到3万余元。到了今年,姚庆英说,基本上能达到人均5万余元。如果按照每户来计算,基本上每家少说也有十万余元。收入多的,甚至能达到几十上百万。

话正说着,一辆奥迪小轿车由远及近驶向果田。姚庆英一边跟开车的村民打了声招呼,一边自豪地说,现在条件好啦,村民们家家都是开着小轿车种田去,车子还都很不错呢!

这样的富裕生活,在大约10来年前,是村民们想都不敢想的。当年的两河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

多年前,两河村还是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为主的传统村庄。通过考察,姚庆英发现这里的土壤、地形、气候更加适合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杂柑。但是新品种的改良种植,总是没人愿意最先尝试。她便带头种了30亩杂柑,号召党员干部们一起带头在自家的果园实施果树改良。

当年的改良一举成功。收到成效后,她挨家挨户宣传、引导农户种植杂柑品种“不知火”。果然,短短几年,两河村柑橘产量和经济效益双双翻倍,村民们开始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除了丑柑“不知火”之外,两河村的主打产业还包括猕猴桃和草莓,分别都有数百近千亩。

2

营销之变

请来年轻人,搞起电商平台

水果的高产量、高收成,只是村民们致富的其中一层原因。还有更加重要的一层原因,那是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和营销模式所带来的改变。

在姚庆英看来,产业规模上去后,如何打开市场、形成品牌,就成了新问题。

为了抱团闯市场,2011年,两河村村支部领办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15名党员种植能手负责技术,8名年轻党员负责销售,实现了种植品种、管理技术、农资采购、市场销售、品牌打造“五个统一”。

“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种植,都要求村民们用统一的技术,统一的肥料,统一的种苗……还有统一的销售和打包。”

走进两河村村委会办公楼,一层的十来间功能场所,包括了“电子商务室”、“质量检测室”、“样品展览室”等等。这些场地和设施,都是为了打造起“两河口”的农产品品牌。如今,两河村的农产品品质好、口碑好、价钱好,销售到了北京、天津、新疆等地,有的还远销俄罗斯。

为了探索新的生产模式和营销模式,姚庆英求贤若渴,四处寻找人才。

2015年回到两河村的“85后”小伙儿曾斌,就是姚庆英三顾茅庐从成都市高新区的天府软件园请回来的。“回来得很值,家乡的柑橘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曾斌说,两河村的电商销售发展迅速,去年一年,线上的水果卖出了660万元。

3

生活之变

土地整理,自建新型社区项目

在两河村的农业生产和经营逐级登上新台阶的同时,与之伴随而来的,是村民们生活质量的大转变。提到这一点,村里的乡亲们无不感激姚庆英。

那一排排的别墅洋房,就是姚庆英牵头带领大家自建的新型社区项目。

走近那一排排红墙灰瓦,绿化相宜的精致别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竖起的四字牌坊,“两河逸园”。

进入“两河逸园”社区,水泥路面整洁宽敞,直通每家每户。大面积的精致绿化,一点也不输于城市中的高档小区。小区的绿化公园中,干净的座椅、漂亮的盖满藤蔓的凉亭、均匀分布的垃圾桶……看上去十分现代化。一些老人在座椅上晒太阳,一些干完农活儿的年轻人坐在凉亭里下棋。每家门前,都有侍弄的花草,以及散养的鸡鸭。

“两河逸园”是2013年正式迎来村民的入住的。

“马上快要住5年啦!”,姚庆英还记得,小区2011年开建,建了两年。一砖一瓦,都是大家看着垒上去的。那时候,为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两河村通过拆院并院和土地整理,筹集到9000万元资金,启动“两河逸园”村民新居建设。为了保证质量,姚庆英天天带着支部党员们义务到工地值班,全程参与质量监督、安全维护。

姚庆英站在半山坡的平台上指着山下的一排排别墅,她说,每家房屋的面积都很宽敞,按照人头数,3口之家分120平米,4口之家分150平米,5口之家分180平米,都是“独栋”。

4

用人之变

务工能人、大学生引进班子

10月11日下午5点过,姚庆英还在村委会没下班。她说,只要还有老百姓在办事,就不能下班,直到办完。

当了20多年的村支书,为民服务的诚恳和责任,始终是村民们最信赖、依赖她的原因。但全村管理工作的井井有条,也离不开姚庆英对管理模式和党员干部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探索。

她在村里倡导“目标选人”,先后回引多名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和产业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每年初,村两委班子成员还要公开作出履职承诺,年底向村党支部全体党员交“成绩单”。

在两河村的小广场,长长的宣传栏里挂着百名党员的“承诺”。

46岁的无职党员龚明军承诺:带动两名闲职人员外出务工,以及,把自家的4亩丑柑全部按照有机标准种植。党员陈艳冰承诺:销售杂柑600吨,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还有参加党员志愿者活动1次以上,并积极参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陈伟承诺: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搞好销售,加强我村农产品宣传,以及积极参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

每位党员都会在年初做出自己的“承诺”并公示。姚庆英说,到了年底,还要考核!“要走进每家每户去调查满意度的”。

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尧,三个月前,从温江大学城回到了家乡两河村,入职在村委会,成了一名基层干部。“以前村里条件不好,父母总盼着我考出去”,他说,如今村里的环境甚至不逊色于城里,他更愿意回到家乡来发展和贡献。

党的十九大即将隆重召开,作为党代表的姚庆英感到责任重大。她这几天不停挨家挨户走访,收集大家的心愿和建议。不过,大多乡亲们让她转达给党组织的话,都是同一句:日子过得这么好了,我们心里全都是感激!

成都商报记者 王垚 摄影记者 刘海韵

新闻推荐

生态与产业融合互促 绿色蒲江的“西控”实践

蒲江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合互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实施“西控”城市空间布局……无论是成都市的总体目标还是发展路径,都指向着生态文明建设...

蒲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开着轿车去种田 住着别墅养鸡鸭 女支书是如何带领贫困村逆袭的?)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