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
蒲江雷竹产业
明月村是蒲江县最为偏远的山村之一,曾经是成都的市级贫困村。上世纪末,这里还普遍种植水稻和柑橘,村民王洪林在浙江临安考察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当地种植的雷竹笋。
王洪林很快就从浙江引进了雷竹笋种苗,在自家地里种了5分地一共380株种苗,成为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当时在明月村,最早“试水”雷竹的种植户有四家,隔壁邻居看到这么好的雷竹,就都来挖一棵去种种。就这样,雷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村里人家的田头地坎。2004年,当地的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到100亩,但销路却成了个难题。
王洪林他们在菜贩子那里打起了免费试销牌,就这样,成都市民才渐渐开始购买这种早于其他竹笋上市的蔬菜,明民村的雷竹笋也悄然占据了成都市场。
2006年,王洪林等7位种植大户承包了100多亩地专门种植雷竹笋,还共同成立了兴叶雷竹笋专业合作社。
通过政府和合作社的不懈努力,明月雷竹笋越来越闯出了名堂,2015年,明月村的雷竹笋产量达到了300万斤,他们又开始同成都市一家企业合作进行了雷竹笋深加工生产罐装食品。目前明月村及周边地区已形成了6000亩的雷竹连片种植规模,是目前川内最大的雷竹连片种植区域。年产鲜笋1500万斤左右,每亩雷竹每年平均能为笋农带来8000元左右的纯收入。为了让农民持续增收,2014年6月,明月村又推出了“明月国际陶艺村”概念,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文创项目,并由此确立起“文创立村”的发展主线。
邛崃瓷胎竹编产业
今年31岁的黄星,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经营着目前平乐规模最大的瓷胎竹编工厂。黄星的家从祖父那一代开始就从事瓷胎竹编行业,2008年,黄星大学毕业,父亲身体欠佳,因此经营竹编厂的责任落在了他的身上,刚接手时,产品销路不行,厂子效益不好,每年产值只有50万元左右,黄星渐渐发现了问题所在。
过去,厂子里一直使用档次较低的瓷器进行竹编,黄星发现,这样的产品很难适应现在的市场。他决定彻底扭转父辈们对于竹编的低端定位,为此,他多次到成都和景德镇进行考察,根据竹编的特点,选择更加优质的瓷器,同时,也着手改善产品设计,让瓷器和竹编更加协调,增加产品的实用性。
不仅如此,传统的编织方式缺乏新意,黄星又开始和厂里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新的编织技法。
经过半年多的磨合,产品质量终于彻底提升,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销路该如何打开,2010年,电商的飞速发展,让黄星看到了商机,他率先在网上开店,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1年后,黄星的客户渐渐多了起来,不仅覆盖全国,还远销海外。
目前,他们已经与一家奢侈品公司达成长期合作,每年都会研发新产品,产品系列也从茶具拓展到了花瓶、手镯等多个品种。目前他的厂子拥有30多名竹编手工艺人,年产值三四百万元。
(有删节)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晓燕周冰洁记者曾晶菁)6月18日,“基层治理创新与法治四川建设”会议在成都蒲江县召开。参会的各级法院负责人、法学专家、律师代表等围绕基层治理目标、基层治理创新与法治建设内涵等...
蒲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蒲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