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彦 图/常青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部由赵宝刚导演、王志文和许晴主演的20集连续剧《东边日出西边雨》红遍大江南北。剧中王志文饰演的男主角陆建平酷爱陶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不少观众至今都记忆犹新。当年,正是因为这部剧,让国人第一次认识了当代陶瓷艺术,不知多少年轻人为此在心中种下陶艺情结,李清便是其中之一。他拥有了自己的陶艺品牌“蜀山窑”,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釉中彩浮雕瓷板画”。
20年坚守
走进成都市郊三圣乡红砂村一个农家小院,墨绿的遮阳伞下是茶台和几把藤椅,宽大的操作台上满满地摆放着制作完成的陶胎和待烧的瓷板,几位年轻人正小心地将它们一件一件放入窑中烧制,这其中有的被画以人物,有的是四川著名山水,还有的甚至生动地展现着大熊猫吃竹子,散发出浓浓的四川文化特色,这里就是李清的工作室。
看着学生们忙碌的身影,今年49岁的李清不由想起20多年前的自己。1991年,他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被分配到成都搪瓷总厂做设计。在那里,他学会了搪瓷创作。搪瓷要在铁胎上上酸泥,再上釉,然后喷绘图案。“那是一个很老的国有企业。”李清还记得,厂里的设计师都是老师傅,运用的还是老技术,大半年之后,他感觉每天所做的工作与自己想做的艺术创作相差太远,于是辞职离开。
新工作干了大半年之后,还是觉得找不到感觉,于是又辞职了。但这一次他没有再找工作,而是与朋友合伙成立起工作室,专心致志地搞起美术陶瓷。“我还是觉得做陶瓷更适合自己,我想为四川制陶寻找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他回忆,当时当代陶瓷艺术刚传入中国不久,以姚永康教授为首的艺术家们正在传统中寻求变化,寻找当代陶艺的语言,而他刚好走在了当代陶艺发展的初期,技术、硬件都很不成熟。“要建窑很难,好不容易在家做好一块陶胎还要拿到厂里去烧,路上一不小心摔坏了,或者烧坏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李清说,当时他的同学有很多都改行做工程、做装修,真正在做陶瓷的,他算最独立的,这一路走来,完全是靠着对陶瓷艺术的强烈追求和热爱支撑着。
1997年,李清做出了陶浮雕壁画《唐三彩车马图》,这种用陶制作出的艺术景观墙,开创了四川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引起了轰动。“因为早年四川的陶,只能烧大缸,烧泡菜坛子,我们的概念就是把烧泡菜坛子的泥巴也能做成精美的艺术品,也能做成像紫砂一样的艺术品。”
此时的李清已经不再“安分”,在追寻陶艺路上的“野心”越来越大。沿着“粗陶精作”的道路,李清创作了一系列陶浮雕壁画。在创作的同时,他发现,陶瓷艺术和陶瓷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离不开传统技艺的创新。于是,他就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想法,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品牌:以四川的眉山陶泥、夹江陶泥等原材料为主结合本土文化,做具有四川特色的陶瓷。在2000年,李清创建了“蜀山窑”。2004年,李清创作的陶浮雕壁画《中国电信历程》获中国建筑装饰工程金奖,《迪康历史未来》则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蜀山窑正是在酣畅淋漓地创作那些巨型陶浮雕壁画的岁月里诞生的。”李清说道。
艺技双修
似美玉,似绢绸,锦簇云中,神话轻举。似珍珠,似金鳞,几尾红鲤,缓缓游弋。这幅名为《鱼在云中穿梭》的釉中彩浮雕瓷板画,似美玉一般沁润,这是李清创作的第一幅釉中彩浮雕瓷板画,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曾在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获得铜奖。一直探索在当代陶瓷艺术道路上的李清,用他的勤奋和智慧独创了这种全新的陶瓷艺术形式——釉中彩浮雕瓷板画,用他的话讲,这样的艺术形式是“用火的温度,烧出水的质感”。
2001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来到成都,欧阳世彬教授曾是李清在大学时期的老师,也是陶瓷界的权威,李清将自己以前创作的水彩画给老师看。看完画册,欧阳世彬对李清说,如能将这些画都做到陶瓷上,绝对是艺术界的一朵奇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欧阳世彬的话,给李清打开了一个新思路——创作瓷板画。但是,他也深深知道,这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我有一幅10多年前的水彩画《鱼在云中穿梭》,我当时就想,如何把鱼做到陶瓷上来。”李清曾经到九寨沟写生,早晨起来,看到云倒映在海子里,水中五彩斑斓的鱼仿佛长了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他就很想试试在瓷器上表现出水的感觉。然而李清明白,从想象到实现总是需要付出艰辛,尤其是搞陶瓷艺术,一点点的进展都是无数次科学实验的成果。
陶瓷的制作工艺十分繁杂,明朝的《天工开物》中提到“过手72工序方可成器。”李清告诉我们,烧制瓷板画,需要掌握色釉、绘画、窑火等多种技术与艺术。尽管自唐代起就出现了瓷板画,到明清时期发展出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多种形式,但四川一直以制造生活用瓷为主,几乎没有瓷板画的传统工艺可借鉴。“制作瓷板做首先要解决的是色釉问题。要表现出绘画的感觉,还要研究材料、温度等等。”比如,最初制作的是注浆瓷板,后来发现这种瓷板不能作成大规格的作品,又不断研究其他瓷板,最后才确定了浮雕瓷板这种形式。再者就是烧制,泥板要放入窑炉中经历1300多摄氏度的高温“考验”10多个小时,冷却差不多同样的时间后,瓷板变成了青色,散发出水一样的润泽才能上色。彩绘后的瓷板,还要放入窑炉中进行第二次烧制,烧后取出再做细节调整,然后再进行最后的第三次烧制,来来回回烧制三次才能做出完整的成品。三次烧成最大的技术特点是三次烧成的膨胀技术不一样,要达到高、中、低温的膨胀技术统一,单就在这个问题上,李清花了三年时间研究和实验才算完成。
2007年,李清完成了他的第一幅釉中彩瓷作品《鱼在云中穿梭》,这幅作品在当年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一经亮相,就引起了业内赞叹与轰动,让所有人都为之眼前一亮,釉中彩瓷板画初出茅庐就斩获铜奖。此后,李清创作的一幅幅釉中彩浮雕瓷板画如一个个精灵般跃入人间,惊喜了世人的眼睛。
百花齐放
眼下,除了搞创作,带学生,李清将精力都放在了筹划陶瓷艺术产业发展上。李清的工作室曾雇用了一个煮饭的阿姨,闲来无事的时候,阿姨总会顺手捡起一块陶土捏捏揉揉,谁知她捏出来的十二生肖不仅漂亮,还让来此参观的法国人看了爱不释手。“这让我意识到中国民间艺术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还有太多可挖掘的内涵。”
受此启发,李清对自己刚刚在蒲江县明月村建起的第二间工作室有了新的打算:教当地村民做陶艺,然后再回收他们的作品进行加工,通过包装成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进行销售。在李清看来,会扎鞋底板、会绣花就算是有了民间艺术的基础,只要教会他们制作陶瓷的基本技术,创作出的作品就是最接地气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在他已经招收了两批人员,第一批有10个人,先以培养兴趣为主,然后,他再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教,做板、上釉、烧窑……到时候人员多了,在当地还是一道有特色的风景线。
此外,李清还将红砂村工作室开放为体验陶瓷技艺和传统文化的地方。无论是职业艺术家,还是普通人,甚至小朋友,都可以到红砂村这个农家小院去做陶。李清会帮他们把做好的陶胎烧成瓷器,让他们带走。
“我做这些,只是希望有更多人来分享制作陶瓷的喜悦。”李清坦言釉中彩瓷板画其实就是在传统制作工艺上的组合和提升,技术是共享的,艺术是自己的,他希望通过技术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能让更多的现代人接触当代陶瓷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去。至少,让这种古老的技艺,不会成为湮没在时光里的易碎品。李清说,每个人都是陶艺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给一个自由的空间,陶瓷艺术作品将会层出不穷,百花齐放。
新闻推荐
蒲江县都市现代农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昨日举行 谢瑞武出席签约仪式 陈泳
本报讯(记者陈泳)昨日,蒲江县都市现代农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成都天府新城会议中心举行。总投资21.2亿元的7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市委常委谢瑞武出席签约仪式。蒲江县是国家级生态县,也是成都市现代...
蒲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