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蒲江,大雨。“李磊英雄,一路走好”“血性男儿李磊,赤胆忠心报国”……十里八乡的乡亲都到了,来送“蒲江儿子”李磊最后一程。从复兴乡李磊的家,到西来镇成都战役烈士陵园,一路上都是从各地自发赶来的群众。路旁、桥头、田间、山坡上、小河边……他们手拿菊花,撑着雨伞,静静伫立在雨中。
群众泪别:他是蒲江人民的骄傲
上午9时,复兴老家的灵堂前已站满送行的群众,门外的马路上,人群排出几公里外,手里拉着送别的横幅,捧着洁白的菊花,有些人早上6点就到了。“虽然素不相识,但他是我们蒲江人民的骄傲。”老家在寿安镇的王雪特地驱车从市区赶回来送他。李磊在高中最好的同学小范,也专门从上海请假过来,“一定要见他最后一面。”
李磊的堂哥和4岁多的小侄儿,一人手捧骨灰盒,一人怀抱遗像。骨灰盒上盖着鲜艳的五星红旗。9时20分许,骨灰被轻放于灵车之中。车队启程,前往蒲江县成都战役烈士陵园。
西来镇临溪河两岸,上万群众已在此列队相迎,雨伞在山坡上高高低低盛开,路两旁拉起黑底白字的横幅,与这座城市的英雄作最后一次道别。一路上,群众注目远送,眼眶湿红。官方最后统计送行者约两万人。
工资交给家里 每月只留100多元
上午9时40分许,烈士骨灰到达陵园。纪念碑前,巨大的背景墙上,身着军装的李磊注视着大家。遗像下方,用黄菊和白菊摆放的“维和勇士”四个字,骨灰盒安放于中。纪念碑前有序摆满各界人士寄托哀思的花篮花圈。上午10时,安葬仪式正式开始,全场默哀三分钟,22岁的李磊从此长眠于此。
“军人在无名的前线为祖国牺牲的时候,倒下的地方就是坟墓,军装就是寿衣。”今年3月27日,正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李磊给家人发回一条微信。7月11日,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李磊不幸牺牲,献出年仅22岁的宝贵生命。李磊生前是部队业务骨干,在申请到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时,他头一个报名。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李磊十分体谅父母的艰辛,服役期间的工资津贴都交给家里,每个月自己只留100多元钱。作为军人,他是敢于担当充满血性的男儿;作为儿子,他孝敬父母,是90后新生代的道德模范。
李磊是成都市历史上牺牲的有名可考的第5711名烈士和第1位维和牺牲的烈士。
同学相送:我们帮你照看父母
“他在班上成绩不算好,但很有担当,早早辍学当兵,也是为让家里过得好一些。”仪式结束后,李磊的中学班主任江凤芹眼眶湿润,久久不愿离开。江凤芹记得,李磊在蒲江职业中专只读了一年,第二年开学,这个平时听话的学生突然告诉她,不读书了,想去当兵。“我当时很反对,希望他先完成学业。”江凤芹回忆,李磊告诉她,自己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想到军营锻炼自己,同时也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李磊最终说服了江凤芹,她向学校申请保留李磊的学籍,并告诉他,如果想回学校,就跟老师说。此后,江凤芹少有接到李磊的电话,更多是在逢年过节收到问候的短信,没有想到这次李磊“回家”,已是天人相隔。
李磊的同学赵敏回忆,李磊在班上的人缘很好,大家都很信任他。赵敏记得,进班的第一天,由于经过一个暑期,教室里有些脏乱,当时班主任江凤芹提出,希望先来的几位同学打扫一下卫生,几名同学以各种理由陆续离开教室,李磊却帮着老师将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你走了,我们会经常去看伯父伯母,陪他们说话。”赵敏说,以后会联系其他同学帮忙照顾李磊的家人,“他们失去了你这个儿子,我们就是他们的儿女。” 成都晚报记者 黄海英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加快实现城乡教育现代化 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李春城葛红林讲话 王东洲唐川平出席
本报讯(记者张魁勇周波摄影王熙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昨日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成都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快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
蒲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