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县汉代盐铁盆
战国嵌错水陆攻战纹铜壶来自四川博物院馆藏
元和二年公元85年“蜀郡西工造”鎏金银铜舟
民俗学家袁庭栋介绍,在战国晚期,铁器出现以前,巴蜀地区使用更多的是铜。巴蜀地区对铜器的使用也有一个很长的历史,“目前已见到的最早的铜器是在三星堆两个祭祀坑中出土的,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这些古蜀王国时期的青铜器以礼器居多,总重量有一吨多,加上三星堆遗址发掘中,可以见到的铜炉渣、泥芯、坩埚、竹木灰烬等等,都可以说明当时发达的青铜业冶炼技术。青铜资源丰富
发展青铜冶炼业,离不开丰富的铜矿矿藏。蜀地自古产铜,《管子·山权数》中记载“汤以庄山之铜铸币”,庄山是今天的严道铜山,严道是今天的荥经,巴蜀产的铜很早就在中原地区有知名度。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说:“其(指蜀地)宝有璧玉……铜、铁、铅、锡……丹青、空青……麻、纻之饶。”其中的铅、锡、铜都是冶铸青铜的重要原料。
袁庭栋介绍,空青,在《本草纲目》卷一〇引陶弘景《名医别录》:“空青,生益州山谷及越西山有铜处,铜精熏则生空青,其腹中空,三月中采,亦无时。能化铜铁铅锡作金。”空青,是一种含铜的碳酸盐矿物,常与其他含铜矿物共生。汉代的西南边陲临邛,就盛产铜、铁。卓王孙要当钢铁大王,也是借助了当地丰富的矿藏资源才能实现。工艺自成一体
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铅、锡,不同地区的青铜往往在成分和比例上有区别。袁庭栋在《巴蜀文化志》艺术中考证,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有铜锡、铜铅、铜锡铅和铜铅锡四类,礼器与实用器在含铅量和含锡量都有不同,而且三星堆的青铜器不含锌,从成分含量比例上来讲,巴蜀地区的青铜器救鱼以殷墟青铜器为代表的中原青铜器有很大差别。到战国时期,巴蜀地区的青铜器中还加有磷,与三星堆的青铜冶炼技术有一脉相承之处。
如果身处博物馆,在观众的眼中,青铜器器型和题材的不同是最为直观的感受,从技术上来讲,三星堆的青铜器较早地使用了铜焊工艺。铸造上,三星堆青铜器主要采用陶范范铸,小一些的小器用一次成型的浑铸法,大器则有分铸和嵌铸两种。此外,大型青铜人面具那巨大的双耳和突出的眼球柱,都是采用焊接技术焊上去的。与中原地区和江淮地区相比,巴蜀地区对焊接工艺的使用要早几百年。嵌错与镀锡工艺突出
袁庭栋还介绍,到了战国时期,巴蜀在铜器的加工工艺上,有两个方面十分突出,一个是嵌错,一个是镀锡。“嵌错就是先在铜器上刻出细细的槽状花纹图案,然后再把金、银、锡的细丝嵌进去,形成精美而复杂的图案。”在成都百花潭中学10号墓出土有一件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通体用金属嵌错出丰富多彩的图像。从上至下分为四层,第一层有习射、厨房操作、采桑歌舞图像。第二层场面宏大,左边为宴乐武舞图像,右边为弋射图像。第三层为水陆攻战图像。左边为步战仰攻,右边为水陆攻战。第四层为狩猎图像及饰双兽相背组成的桃形图案,十分繁复而精美。
镀锡,尤其是二次镀锡工艺则是巴蜀地区独一无二的了。巴蜀青铜兵器的表面常见一些精美而奇特的斑纹,呈现为银色或黑色,俗称为“虎斑纹”,就是利用二次镀锡工艺实现的。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茜
新闻推荐
21日晚,郑州飞往成都的CZ6440次航班降落双流机场,亲人捧着李磊的骨灰盒和遗像回到故乡。蒲江收费站出口,市民自发迎接护送李磊骨灰的军车。李磊的妈妈悲伤落泪。华西都市报讯(记者殷航)7月21...
蒲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