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我国第16个记者节。
记者,在这个职业萌生初始,就被定位为历史的记录者、社会的守望者、文化的传播者。在新闻事业发展至今,无论传播形式怎样多变,记者的使命和责任却始终坚守如初。
记者,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了。当一条条新闻资讯火速到达您手,当一篇篇深度报道充盈着思想,您是否好奇,这些新闻是如何采集?记者工作怎样运转?
在这个日子,我们想给您还原一幅幅记者工作的真实场景。带您走进采编一线,感受党报记者如何坚持“三贴近”,深入“走转改”,聚焦大时代下的成都发展,把笔触对准基层,用群众语言写作新闻,讲好成都故事、传播成都声音,精心描绘城市发展蓬勃图景。
细致
钻进幽深地下隧道
记录地铁施工进度
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建设计划,是成都市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的重大基础建设工程,也是解决特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非常之道、必由之路。
目前,成都地铁网络建设正全面铺开,已有2条地铁线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的地铁项目有7个。随着更多地铁线路的开通,更多的车站就会出现在市民身边。预计到2020年,全市形成500公里运营规模后,中心城区50%(二环内基本全覆盖)的区域能实现500米左右就能找到地铁口。
今年7月24日,1号线南延线开通试运营;11月5日,地铁3号线首列到段从长春抵蓉,每一个时间点,记者都第一时间传回资讯。9月份,本报推出《加速成网 全域覆盖——关注成都轨道交通建设系列报道》,从成都地铁建设的起步、发展、未来进行了细致地解读,绘出了5年后成都的“地铁圈”。
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我们都在现场,记录着每一刻的进度。“地面秋日灿烂,凉爽、舒适,岁月静好;地下昏暗密闭,潮湿、闷热,嘈杂刺耳。”10月1日当天,本报女记者钻进地铁7号线成都理工站(工程名)至成华大道站(工程名)的隧道里,这是她的第一感觉。昏暗、闷热、空气稀薄,几个关键词成为她最深刻的感受。
戴上安全帽,沿着紧贴隧道壁蜿蜒而建的简易工作通道,踏着摇晃着不足15厘米宽的钢丝铁框板,伴随着盾构机“轰隆隆”的噪音,现场记者死死抓紧一旁的钢管扶手,在一阵剧烈抖动中前行。这是记者在现场的工作实景,“本来就是来采访工人施工的,不第一时间在施工地,怎么可能有活生生的新闻素材。”
艰辛
10余小时长途跋涉
深入藏区感受援建成效
自2012年起,按照省委、省政府第一轮五年对口援藏的决策部署,成都10个区县分别对口支援甘孜州10个县。一直以来,成都坚持把省内藏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紧紧围绕藏区“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着力帮扶藏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拓宽富民惠民渠道、加快人才培育孵化,全力助推藏区发展新跨越。
对口援建工作推进怎样?藏区建设进展如何?藏区群众对援建工作如何评价?不深入一线,这些问题永远无法作答。每年,都有一批记者深入藏区,带着发现和思考,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
7月24日-27日,本报记者深入甘孜县城东南部的拖坝乡、甘孜州康北儿童福利院,从农民的蔬菜大棚到敞亮的福利院,从热情暖暖的当地群众到干劲十足的援藏干部。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在援建中经济收入明显提高的藏族村民的喜悦,见证了福利院儿童的幸福生活。“4天的高原奔波,确实脑袋偶尔眩晕,可是记者的职责,就是要在现场记录,在现场挖掘新闻,我不能缺位。”
在现场,这是记者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本报从9月28日起,连续三天推出了援藏教师裴丽娟的故事,大篇幅报道背后更需要记者的深耕细作。记者用日记记录了在丹巴采访的切身感受。在前往丹巴的10多个小时车程中,“一座又一座的大山,一条连一条的隧道。路,看不到尽头。”“一路都是数不清的弯道,窗外还不时飘来牲畜粪便的味道,坐在前面的摄影记者开始晕车,不停地干呕。”
无论条件如何,跟采访对象的深度接触才是最主要的工作。3天时间内,记者细致地观察裴丽娟的工作环境、教学方式,了解同事、搭档的反映,采访学生和女儿的感受。“详尽的采访,细致的观察,深刻的思考,这是工作的必需。”
踏实
当好“泥腿子”
融进农村才能出彩报道
农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成都市在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中,严格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涌现出众多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的基层党员干部典型,他们是产业发展的领头人,美丽新村建设的推动者,更是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者。
在本报9月份连续推出的《瞧 咱们村的女当家》中,走进了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记录了女村支部书记姚庆英带领村民进行实干奔小康的故事。坚守党员干部纪律规则、出台村级财务公开监督制度、带领村民进行果树品种“高改”,生动的细节中,姚庆英“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形象丰满生动。
丰富的内容背后,是记者不懈的坚持。“为了写好这个人物,专门去村里3次,每次都是一天。”记者形象地比喻采访过程,“基本就是人贴人,她走哪、我跟哪;她吃饭、我吃饭;她处理村里事务,我就在旁观察。”写一个人很容易,写好一个人真不容易,这需要相当多的细节完善。记者在“走基层”的过程中,沉进去、融进去,“跟采访对象拉家常、聊生活、谈家人,在慢慢熟悉的基础上,观察人物性格,完善丰富形象。”
“当好‘泥腿子\’。”这是本报记者对自己的另一个形象比喻。蒲江的猕猴桃成熟了,金堂的柑橘采摘了,怎样跟村民打好交道考验着记者的功底。“一次,我去蒲江长秋乡采访‘高改\’,村民忙干活根本就不理你。”对于这段尴尬往事,记者深有感触,“如何修剪?品种如何改良?从这些村民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才能得到最丰富的收获。”“做好农村报道,必须自己要先当‘农民\’,融入进去做出成效。”
本报记者 华露艳 摄影 刘阳
新闻推荐
【基本案情】刘康田,男,1969年11月出生,大专文化,199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至2014年任蒲江县鹤山镇六合村党支部书记。2013年,刘康田在担任蒲江县鹤山镇六合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在协助国土部门对六...
蒲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蒲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