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近日,四川省蒲江县出台《关于规范全县党政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通知》,规定婚丧喜庆事宜随礼不得超过个人月工资(含津补贴)的10%。通知要求操办者收到明显超过此数额礼金的,应在事后5日内报单位纪检监察机构备案。(7月24日《人民日报》)
官方发文,给随礼金额设限,无疑是颇有创意的新规。一直以来,流行于官场内,沉重的人情花费,让各方都苦不堪言。经年累月的宴请往来,一路推高了礼金的门槛。于是,所谓随礼,便不再是纯粹的人情往来,而演变成人际勾兑的“投资”。红包愈是膨胀,推杯换盏愈是殷勤,而后无论婚丧嫁娶,都是一派可疑的模样。
历来官场宴客,最惹人疑。在这种彻底“污名化”的语境中,宴席本身的合理性,被世俗舆论彻底否定。或许恰是有鉴于此,职能部门方才从各个层面入手,力推官场宴请的简朴化、规范化。可以说,此类自我净化的尝试,同样是自我正名的有效努力——无论是明确宴客对象,还是给礼金设限制,都有避免“予人口实”的考量。
当然,清理官场宴请,更重要的着力点还是在于,恢复公务员群体的道德品性。众所周知,官场沉重的人情往来由来已久,乃至于成为一种负面的传统,对后来人形成一种强势的裹挟。现实情况是,纵使很多官员无意通过礼金“谋事”,但他们还是不得已送上重礼。这仅仅因为,人皆如此、约定俗成……个体的德性自律,往往无法超越环境的浸染。
所谓“传统”或曰“惯例”,总是极其难以撼动。具体到官员之间的宴请,那些柔性、空泛的三令五申,或许已然不足以改变事态。故而,唯有祭出些强力、刚性、具体的规定,才能打破固有的积弊。自此意义而言,“给礼金设限”虽然不近人情、管得过细,却确乎能产生直接且积极的效应。
只是需要重申,此类临时性、非常态的纠偏动作,或许无法维系长期、稳定的良序。所谓礼金设限,终有松动的一天,彼时官场宴请的消极传统,是否又会死灰复燃?着眼长远,治本之策显然还在于,在公职群体内部,建构起更现代、更文明的生活理念和交际范式;同时,严格圈定公权的边界,压缩权为私用、私相授受的空间。在此之后,官员的婚丧嫁娶,才能实现彻底的“正常化”。
新闻推荐
今年65岁的成都市蒲江县老人杨守银订阅华西都市报已经有13年了,每一份报纸都是他的宝贝,从未舍得扔掉。13年订阅的报纸密密麻麻地堆在他家中的楼梯上,每摞报纸堆2米高,现在已有11摞。杨...
蒲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