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纵论如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底部基础——
□本报记者 周前进
怎么才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底部基础?9月8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县委书记培训班就要结业,在过去四天的时间内,来自全省的县(市、区)委书记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系列讨论,大家认为,四川省县市区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差异发展、错位竞争,形成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对比沿海,我们差在哪里?
差在县域经济 差在丘区和山区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从经济总量上看,四川和沿海地区差距很大。”北川县委书记刘少敏认为,与沿海地区相比,成都平原一带并不差,差就差在丘区和山区,差在县域经济,差在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就拿北川来说,经济总量只有20多亿元。主要在于过去受条件限制,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广元市朝天区委书记蔡邦银亦有同感。他说,数据显示,四川省绝大多数县的GDP不到100亿元,而江苏和浙江的县域GDP平均水平则分别为363亿元和209亿元。“特别是省内地区差距也较大,有不少是连片特殊贫困地区重点县。”
不过蔡邦银认为,四川发展的差距在县域经济,潜力也在县域经济。“很多地方过去发展慢,主要是由于交通不畅,导致发展‘边缘化\’,现在四川交通改善很大,这就是我们在新时期的发展机遇。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少走许多弯路,将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
对比自身,我们差什么?
差在部分地方经济同质化 没有形成错位竞争
多位县市区委书记认为,当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很多地方在招商引资中,抢同一个项目。“这虽然说明发展紧迫,项目急需,但也说明经济同质化同构化严重。”成都市青羊区委书记谢强说。
如何才能差异发展、错位竞争,形成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谢强认为,县市区必须立足独特资源禀赋,找准发展优势所在,发展特色经济,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建立“属于自己的产业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中抢占先机。谢强说,“空间小、资源少、载体缺”是青羊区抓城市发展的瓶颈难题,面积小,但文化景区多、地铁资源是优势,下一步发展就要结合这一特点,继续抓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突出抓好以总部经济为核心的金融商务、文博旅游、研发设计、商务流通等四大主导产业。
蒲江县委书记刘兵也有同感:“蒲江作为成都市个头最小的县,无论是人口、面积还是发展水平,都和其他地区差距很大。但结合蒲江这几年发展来看,差异发展、错位竞争是一条经验。”蒲江县这几年提出生态立县,坚持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就是结合已有的猕猴桃产业基础、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刘兵说,从效果来看,当地有机农业产业基地在农业部支持下大力推进,传统柑橘和猕猴桃产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多元。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雪记者黄泽君)9月24日,记者从成都市蒲江县获悉,该县首个社区健康小屋已于近日建成并投入使用,旨在方便群众监控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效防控慢性病,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小屋是今年蒲江县推...
蒲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