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团省委供图
西南财经大学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团省委供图
11月23日,随着成华区中高风险地区清零,成都市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好消息传来,广大抗疫志愿者无疑是最高兴的人群之一。本轮疫情中,成都理工大学是焦点区域,而学校里的青年志愿者们,也用出彩的表现收获了大量的赞誉和关注。
这成为四川高校志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又一例证。在年末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对近年来四川高校志愿服务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亮点案例进行了梳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浩
A项目品牌化
让社区居民有了依赖感
“疫情期间,我们在学校内部进行了夜间志愿服务活动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得知成都市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成都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长白帆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在社区的志愿服务可以慢慢恢复了,居民们都想我们了。”白帆笑着说,之前进社区,听到志愿者要来,“回头客”很多。
为啥“回头”?因为志愿服务“打”在了大家的需求点上。食品安全的宣讲枯燥不容易记,有团队排练了舞台剧,效果一下子提升了很多。有位年纪大一点的居民拉着志愿者的手说,“以前对这方面的内容不怎么理解,志愿者演出来,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样的感受一传十、十传百,就有居民不断来问,“啥时候再来表演啊?”
白帆讲的故事,来源于成都大学的“大学生精细化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项目”,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是该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一张“名片”。项目以高校、社会组织、社区“三社善动”的形式,积极推动大学生深入基层社区开展针对性服务。“注重服务与赋能相结合,关注社区治理与居民需求相匹配。”白帆说,项目一方面发挥成都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广泛开展多个领域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以虚拟项目组的形式,确保学生轮换后的连续性和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多年坚持精耕服务效果,品牌效应已初步形成。
品牌效应,给团队带来了更多的自信。目前,成都大学正积极探索并开展川内首例夜间志愿服务活动。“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来精准把握社区居民需求,并结合大学生专业特色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医疗义诊、义务小家电维修、儿童手工欢乐汇等志愿活动。”白帆介绍,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进社区活动集中在白天的时间桎梏,也充分利用了学生课余的碎片时间,可以更好地走进社区居民心里,“效果值得期待”。
如果说成都大学的志愿服务项目是从面到点汇聚成品牌,那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专业助力“糖友会”社区健康志愿服务项目,则可以说是在小切口上积累出品牌效应。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为了在社区层面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糖友会”社区健康志愿服务项目拟定了“糖尿病患者及家庭具备血糖管理知识和技能”“糖尿病患者及家庭参与并获得血糖管理的人际支持网络”“糖尿病患者及家庭参与并享有‘慢病友好’的健康社区”等3个具体目标,用以指引社区慢病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目前,项目已经在成都市武侯区玉东社区、龙泉驿区宁江社区等推广。
B服务常态化
数个特色项目已深耕十余年
“在学生群体中,我们的志愿者认证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下一步就是把人均服务时长、项目的社会效应等提升起来。”11月19日,四川师范大学团委社志部部长杜昀珊正在电脑前“奋笔疾书”。她透露,学校准备出台一份文件,将整合全校各级各类志愿服务团队和资源,形成合力来推动志愿服务进一步常态化。
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在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方面的亮点不少,比如,化学专业志愿者在成都市成华区万晟社区开展志愿服务长达15年,为社区居民进行“甲醛指标检测”的项目;“义务家教学校”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到锦江区大观社区为在成都三中就读的藏族学生提供精准助学服务,已常态化开展11年;“一米阳光分队”志愿者到金牛区西体北路社区,为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视障或听障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的志愿服务项目,已常态化开展10年,陪伴服务儿童6000余人次。
从2018年开始,常态化有了新抓手——“青春志愿·爱在社区”项目。经过三年多的施行,一些好的经验已经被梳理出来。比如构建社区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在校院两级团校培训班中,设置志愿服务专项培训班,着重对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实施、管理、宣传等方面开展培训。”杜昀珊说,此举确保了每一名志愿者每学期培训时长不少于10小时。
考核激励机制同样是亮点。“学生每年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时长达到40个学时后,可获得1个实践学分;学生参加团校的志愿服务专项培训班也能获得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相应学时并兑换学分。”杜昀珊介绍,此外,学校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综合表现,作为学生推优入党、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数据是最好的例证,四川师范大学目前通过志愿四川平台注册志愿者26766名,组建了社区志愿服务队伍37支,全校25个学院在27个社区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每周服务社区群众4000余人次,总服务时长185309小时。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高校团支部活力提升与社区志愿服务相结合,鼓励把社区志愿服务队建在团支部,让团支部在社区志愿行动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让大学生团员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去体现他们的先进性。”杜昀珊说。
同样是“青春志愿·爱在社区”活动,西南交通大学则将重点放在了“广泛开展校地合作、项目共建”和“根据就近就便、自愿合作的原则推动校地团组织结对共建”上,形成了具有西南交大特色的志愿服务常态化“名片”。其中亮点颇多,在省内11个市(区、县)及行业企业建立了100多个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学校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9万余人,志愿服务时间平均每年超过50万小时;仅2021年,就有21个学院的200余支队伍利用周末、课余时间走进成都市金牛区、郫都区等地的94个社区,助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累计开展565次社区志愿服务,共计服务67066人次。
C凸显专业化
“有意思”的项目越来越多
11月19日下午,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SWUFE未来财经计划创始人徐皓嵩,在网络上完成了一堂公益公开课,内容是结合“双11”中的一些消费案例,引导家长如何给孩子传递正确科学的消费观念。“现在关注这方面的家长越来越多,所以每次课都挺受欢迎的。”徐皓嵩说。
教授理财知识、传递科学的理财观念,这样的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不言而喻,而由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来实施,有着天然的专业优势。
“我们曾向学生发放问卷,超过85%的乡村学生对基础财经没有了解,47%的学生有过冲动消费、超前消费等问题。依托家长反馈,超过50%认为财经素养教育有必要,且愿意带孩子参加活动。”于是,这个项目的雏形就出来了,后来经过改进,形成了目前的项目实施目标,往小的说,是培养学生财经素养,形成正确财富观,同时提升家庭财经素养;往大的说,则是吸引社会对财商教育的关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助力乡村素质教育发展等。
“现阶段我们在不停强化内功,希望能把项目进一步做大。”徐皓嵩说,虽然项目很专业,但其实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比如和省内其他高校的商学院、金融专业等合作,扩大覆盖面,还可以和省外的财经类学校合作,开启走向全国的进程。”
其实这样专业类型的志愿服务,近年来在四川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乡村振兴方面,四川农业大学的“玉豆混合青贮饲草罐头——解决藏区牦牛饲草的公益项目”,将目光聚焦解决藏区牦牛冬季“缺料少质”的问题,依托该校玉豆种植技术和青饲料贮藏技术,在四川省三州地区推广玉豆间套作技术,使得亩产量和营养物质较当地作物青稞提高巨大。
社会关爱方面,西南医科大学的“Hello小白”——关爱白血病儿童志愿服务项目,以“满天星”志愿者团队的医学、人文两支小分队为班底,创建了“小白心灵港湾”“小白爱心学堂”“小白阳光计划”“小白配对工程”“小白知识课堂”“小白曙光行动”六大服务体系,并依托附属医院、红十字会等机构,建立了三方志愿者联动模式,综合开展关怀救助志愿活动。过去两年,已开展服务218次,参与志愿者共611人,服务对象319人。
医疗教育方面,四川大学口腔医学院的Isuper保贝联盟——儿童健康公益科普计划,以口腔预防保健教育为核心,通过线上科普教育与线下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互动科普形式,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儿童口腔状况与需求,并据此定制主题课堂。2017年至今,共开展线下活动151次,已累计服务儿童8100余人次。
新闻推荐
投票倒计时!只剩最后4天 “寻找2021成渝文旅新地标”进入冲刺阶段
“寻找2021成渝文旅新地标”进入冲刺阶段扫码进入投票通道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川渝地区历史悠久、文...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