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众多引领新经济发展的行业巨头布局成都 图为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未来中心店
10月9日,以“高水平双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18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活动将拉开精彩序幕,主会场首次设在西部城市——成都。
这一消息对于成都的“创客”们来讲,似乎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成都一直有着创业者最适合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近年来,成都始终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效也不容小觑,新的市场主体持续增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成长。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新经济企业5547家,新潮传媒成为成都市首个独角兽企业,极米科技、医联进入IPO排队的独角兽100强名单,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作出生动的阶段性注解。成都,正以“双创”为引擎产生新动能,推动新经济发展。
谋划新发展
成都诞生大批蓬勃发展的
新经济企业
双创金融支持与双创发展水平全国第六、中西部第一,在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主题的2018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上发布的这一综合评价结果,预示着成都新经济发展守正出奇。
在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经济成长速度直接决定着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结构、进程和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势。进入万亿级规模的成都,如何甩开追赶者,赶超领跑者?
成都从历史和现实维度找答案——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新经济快速成长,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
同年11月,成都市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描绘出新经济的蓝图。: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
数月内,各项新经济举措密集出台,一张城市新经济发展的蓝图初具轮廓。在全国,成都成为第一个系统提出发展新经济的城市,正在围绕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今年7月,成都印发《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专项培育支持政策,以面向未来发展为评价指标,通过政策集成、政策创新以及扩大政策适用范围,服务和支持面向未来发展的新经济企业。
在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加持下,2018年,成都新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实现了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新潮传媒成为成都首个独角兽企业。同时,成都诞生了一大批蓬勃发展的新经济企业。仅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新经济企业5547家。极米科技、医联进入IPO排队的独角兽100强名单。
“今年我们提出了新增独角兽企业2家的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现在已经完成了一半。”成都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正在梳理新经济企业基本情况和区域分布,建立新经济企业库,动态掌握企业发展现状,大力发展产业链上的“头脑企业”。据了解,该委员会已梳理了30余家“潜在独角兽”名单。这些企业主要来自大数据、互联网+智慧医疗、互联网+智慧物流、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文化娱乐、VR/AR等领域。
寻找新动能
创新创业是新动能的最终源泉
新动能何处寻?创新创业是最终源泉。
成都全面加强创新供给能力建设,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系统推进,5项经验全国复制推广,12经验全省复制推广。同时,大力推动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2017年7月“人才新政12条”出台以来,吸引了30多万名大学毕业生及高层次人才落户。
针对科技创新、科技转化的痛点、难点,成都在全国率先开展“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的科技成果体制改革,西南交大、四川大学等高校近300项科研成果实现分割确权,催生了一批科技企业,激活了高校院所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坚持把高校院所作为创新驱动策源地,与在蓉高校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一流高校院所,引入清华等高校来蓉设立研发机构,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加快建设。截至目前,已引聚超过10000名高水平人才,包括5名诺贝尔奖得主,60余位国内外院士。与超过200个国家、省级创新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在产业园区内建成产学研联合实验室超过1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超过4000家。
同时,成都建成创新创业载体231家,打造形成“菁蓉汇”、“创交会”双创品牌,四川大学、郫都区、天府新区、新希望集团等“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建设。
今年7月24日,《成都市推进双创平台提能增效实施方案》(后称《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根据《实施方案》,今后成都将构建校院企地合作平台、双创产业孵化平台、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双创金融支撑平台、双创活动组织平台、双创成果服务平台六大领域,从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深度融合,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的创新创业生态。
“成都是最适合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激发新活力
全市去年新登记市场主体46.4万个
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在成都密集开业;58集团投资30亿元打造“58新经济产业园区”;京东方公司在成都投资60亿元建立全国首家数字医院……过去一年,众多引领新经济发展的行业巨头布局成都,这正是成都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造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营商环境最好的佐证。
为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成都优化政府服务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注重“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公开,切实降低企业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优化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遵循从开放包容到系统集成的审慎监管路径和弹性治理机制,变事前设限为事中划线、事后监管,更加突出政策的引导作用,包容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型业态。
数据显示,2017年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74%,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等6个千亿产业集群,产业支撑能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473家、同比增长17.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374.8亿元、同比增长11.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产业规模保持中西部城市前列;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6.4万个,同比增长42%,新增科技型企业数量2万家,同比增长55%,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全社会研发投入(R&D)达320亿元,同比增长10.7%,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持续领跑西部,技术交易额再创新高,达到523.89亿元、增长12.9%。
让每一个创业的小梦想,都拥有照进现实的力量,成都创新营商环境为创客们的创业之路释放了更多积极信号。
成都商报记者 李彦琴
新闻推荐
“我去过世界很多城市,中餐馆和意大利餐馆是最普及的。”9月25日,第六届中国-意大利食品安全对话上,意大利驻华大使谢国...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