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李劼人的老师 刘咸荥先生。
刘咸荥晚年编辑过一册《醒世千家诗简编》。
刘咸荥为蜀华中学的题词。
刘咸荥是民国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之一,双流人。他是李劼人的老师。他一生投身教育,也潜心劝善,身体力行,办刊物,施赈济,每天鬻字的收入,七成捐办赈济事业,三成家用。刘咸荥曾任内阁中书。精诗文,娴书法。与其两个弟弟并称为“双流三刘”。
在成都“五老七贤”中,最长寿的要数刘咸荥(豫波),他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卒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享年92岁。
前不久与孙梦渔老先生喝茶,聊到他当年参加豫老出殡时的情景。孙先生讲道:“当年我21岁,是海星合唱团团员,我们的团长是刘文晋,顾问是郎静山先生的女儿郎毓秀。1949年夏,刘咸荥先生在王家坝自己的家中去世。出殡那天,四川省主席王陵基和省府秘书长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我和几个同学有的打着‘沉痛悼念豫老逝世\’的横幅,有的捧着豫老遗像走在第二排,从新南门王家坝家中出发,送殡的队伍有两里路长,队伍前面还有军乐队。我们一直送到武侯祠,刘家再用滑竿抬到双流安葬。走在路上,省主席王陵基(绰号‘王灵官\’)身着上将黄呢子军服,戴着厚厚的眼镜片,不时回头望望队伍。我见他和蔼可亲,有六十多岁,居然头上没有一根白头发,便半开玩笑地问道:‘王主席,你怎么没有一根白头发?\’王陵基回过头来,嘿嘿一笑:‘这说明我受了不白之冤!\’众人听了哈哈大笑。”
刘咸荥的爷爷就是四川大儒双流刘止唐(刘沅),父亲刘桂文。他本人是光绪拔贡,拔贡考了个三等,授内阁中书衔,在四川达县任教渝,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清末任四川省谘议局议员,民国当过四川省参议员。
刘咸荥一生投入教育事业,光绪年间曾主讲双流桂馨书院。后在成都尊经书院、通省师范、四川高等师范、成都府中学堂(石室中学)、华西协合大学等学校教书。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其中著名学生有李劼人、郭沫若、黄稚荃、李澄波、隆莲法师等等;刘咸荥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书学黄鲁直,遒劲飘逸,绘以兰草长。刘咸荥又是一位大善人,鬻字卖画所得,多半捐助慈善事业。著有《静娱楼诗文存》《静娱楼楹联》《静娱楼善全集》《思古长册》二卷、《新德善刊》等。
民国成都二仙蓭重刊《五种劝善书》,前有刘咸荥先生序:“王君治堂,募印是书,用袖珍本,广为流传,信能接先圣之心传而挽一时之颓俗,足见劝善之苦心,昔东坡携石而归,自谓袖中有东海,王君好善之心,直欲人人袖中有天地,讵不大哉!因敬佩而为之序。双江刘咸荥”。
刘咸荥晚年编辑过一册《醒世千家诗简编》,起心是劝善,他从古代诗词中选出有关孝悌、人伦、兄弟、悯农、勉学子、励志、觉迷、广劝、导俗等内容,由他的学生双流李澄波(天根)刻印,言之谆谆,情之切切,以惠时人。又编《诗歌略存》,内容亦为劝善、息讼、戒贪、戒赌、戒奢、戒淫、戒鸦片等等,可以看出他的选诗,用心良苦;《家庭备用简易方》由他的学生李澄波,选抄民间验方、单方,简单方便,适用于居家备用,以防不时需,非为牟利,惠及苍生。
成都武侯祠今还挂有刘咸荥对联:“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扶正轨;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刘咸荥一生存善心、发善愿、作善事、结善缘,上无愧于天地,下无愧于朋友,更无愧于“槐轩”一脉,故得善终。
据我所知,成都有三大善居士:华阳尹仲老,郫县焦公以及双流刘咸荥。三者皆服务乡梓、教书育人、刊书劝善、施粥赈灾,数十年坚持不懈,行善直到生命尽头,成都人不会也不该忘记他们。
彭雄 文/图
新闻推荐
□苟明奇张仪灭蜀,南充被并入秦国,从此融入中原文明圈,开始全面吸收和使用中原华夏语。到汉代,包括南充在内的巴蜀地区,文化地位大幅度提高,涌现了蓬安人司马相如、郫县人扬雄这样的大文学家、...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