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6月23日2版(有删节)
全国33个土地改革试点还有半年时间就将收官。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试点之一的四川省郫都区采访了解到,该区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并进行了现金分红。
专家表示,这项改革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产”,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但未来需要综合配套改革。
四川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是在距离成都市中心城区半个小时车程的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擂响的。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入市到开发,该宗地经历了颁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入市主体提出申请并编制入市方案、表决通过入市方案、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实施等程序。
记者在现场看到,拍卖的地块目前正在打围施工一个乡村旅游综合体。据了解,该项目总建筑面积8800多平方米,主体工程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内外装修。墙外的道路已经铺好沥青装好路灯,路边的特色景观带基本成形。
高德敏表示,以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沉睡的资产”,即便有想法也不能动,村子能有今天,首功要归于这次“土改”。
据统计,截至目前,郫都区已完成30宗353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获得成交价款2.1亿元。入市项目的加快建设,带动发展规模以上养生养老中心、创意农业基地、农耕体验园160多家,催生了一批农、文、旅共融的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和幸福美丽新村。
多位专家告诉记者,市场对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拍卖的关注点,集中在收益分配上。虽然政府提出了和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但和国有土地入市收益直接进入财政不同,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的收益需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方利益。而在郫都区,为防止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吃光分光”,该区确立了针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分配的原则,按照“二八开”形式划分成员现金分红和集体相关资金存留,保障村民长远生计和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例如,战旗村在土地拍卖之后,扣除入市成本、缴纳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15%)后形成的出让净收益,仅以其中20%进行现金分红,其余绝大部分用作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公益公积金,以保障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尝试方面,郫都区只是其中一个样本。
据国土资源部4月份透露,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目前各试点共计完成278宗,总价款约50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每亩地的平均入市价格约为110万元。
按照计划,今年12月31日,所有试点将正式收官,试点成果呈报上级部门进行验收和评估,对实践证明可行的,修改完善有关法律;对实践证明不宜调整的,恢复施行有关法律规定。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潜力很大,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巡视员董祚继表示,改革也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需要理性看待。例如,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重视不够,造成农村土地管理基础普遍不够扎实。各种历史遗留问题错综复杂,土地及农房产权资料缺失、权属争议、违法违规等情况大量存在,过去私下交易行为问题丛生、尾大不掉。这些因素明显影响到改革的全面推进。
新闻推荐
(尹良璐)6月15日,成都市郫都区政协委员开展了以献策郫都区唐昌镇打造“天府记忆·文旅小镇”为主要内容的视察座谈活动。委员们实地视察了唐昌镇梁家大院保护性修缮工作、沙西线唐昌镇文化旅游入口...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