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第四卷,作者侧重介绍评说当时南方少数民族沿流与山川地貌特征及风土习俗,与四川的关系不很紧密,故略之不述。倒是西汉末东汉初据蜀称雄,进而自立帝号的公孙述,在当时影响极大,应以历史的眼光予以足够的重视。为此,《华阳国志》卷五辟专节对公孙述和蜀中称雄的刘焉、刘璋父子予以阐释解剖。作者指出,蜀中称帝的公孙述、刘牧(指刘焉、刘璋)即二主(刘备、刘禅)是蜀中历史进程中的挫折,他们兴废的历史,应引以为戒。
王莽篡汉 激起野心家们群起争雄
公孙述也在蜀地趁机崛起
《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十分重视国家统一、正统延续。他在此书中指出,割据者野心膨胀,据险称雄都是在中央集权松弛之时,王纲瓦解的权力空隙之间,也就是“汉十二世孝平皇帝,帝祚短促,国统三绝”之时。从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经历了十二代皇帝,由于成帝、哀帝、平帝都无子嗣,所以作者说“国统三绝”。
惟其如此,这就为篡汉自立的王莽带来了机遇。王莽建立新朝,开启了天下野心家称雄的大门。王莽称帝之后,年号叫更始,表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上演了一出出闹剧,比如,他为了表示尊古,遵循儒家经典大改官制和地名,把天下的郡守改称“卒正”,这是从《礼制·王制》中来的称号,把流传悠久的蜀郡也改为导江郡,也是由《尚书·禹贡》中“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而来。
由于王莽“新政”不被天下人所结束,当时各地豪杰起兵反抗王莽新政,刘秀也乘乱起兵,逐鹿中原。后来,中原的并起群雄逐渐被汉光武刘秀削平,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河北建起东汉政权,但是,并未完全平定战乱。
就在此时,蜀志出了个“胸怀大志”的公孙述。据《后汉书·公孙述传》,公孙述是扶风茂陵人,他的父亲在汉哀帝时做过侍御史,后任郎官,他因此做过清水县的一般僚吏,但是颇有能力,所谓“后太守以其能,使兼摄五县,政事修理,奸盗不发。”政绩不错。在王莽主政期间,被升任为导江(蜀郡)卒正(郡守),“居临邛,复有能名。”
群雄并起之时,蜀地也成为豪强们的眼中的肥肉。南阳豪雄宗成拥有一定的实力,自称“虎牙将军”,攻入汉中;这时,王岑也起兵于广汉,自称“定汉将军”,杀死王莽的益州太守宋遵,响应宗成。已经拥有数万兵力、早就想寻机起事的公孙述将宗成、王岑捕杀,招降二人的部属,声势更为壮大,然后占据了成都,威震巴汉(中)。
与刘秀比拼谁是“预言帝”
公孙述先过上皇帝瘾
已拥有蜀、巴和汉中地盘,公孙述认为自己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常璩写道:“(公孙)述梦人谓己曰:‘(公)八厶子系,十二为期。\’述以语妇,妇曰:‘朝闻道,夕死尚可,何况十二乎!\’”
这是一段托为梦中人所说的谶言(预言),所谓八厶,就是公字,子系,就是繁体的孙字,十二期,是说他有做皇帝的期限。如此的梦中妄言,公孙述却与妇人商议,愚昧而贪婪的妇人,不仅不劝阻,还蛊惑他照梦中所言行事。
事情就有如此凑巧:“会夏四月,龙出府殿前,以为瑞应,述遂称皇帝,号大成。建立龙兴,以莽尚黄,乃服色尚白,自以兴东方,为金行也。”所谓龙出府殿前,纯属附会,因为天下本无什么龙,无非是大蛇而已。夏四月,天气潮湿,成都地区尤其如此,潜伏的大蛇爬到府殿,本不是什么稀奇事,却被迷于称帝的野心家妄加穿凿。
汉代妖妄迷信之风盛行,每当称王称帝之时,总要编造一些妖言谶语欺骗民众。刘秀称帝也有疆华上《赤伏符》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所言四七,乃二十八,自刘邦到刘秀初起之时,有228年,与四七合;汉德火,是谓火为起。与刘秀相对,公孙述也发明了一套说法,说五行家说汉火德,按照木火土金水相生的次序,王莽取汉政权,而自己又崛起于西方,西方属金,所以称自己为金德。如此说来,公孙述的野心是要入主中原得天下大宝了。公孙述从这些预言和五德轮回理论,证明他自己确有“龙兴之瑞”,是真命天子。于是,他改成都为白帝城,并于公元25年四月在成都称帝,国号成,建元龙兴。成家王朝由此建立,称帝时间比刘秀还早两个月。
公孙述不仅以他的这一套理论作为理当由他登基为帝的思想基础,当了皇帝,更要命的是他经常将他的这一套理论“移书中国,冀以感动众心” 。就是说公孙述常常把这样的宣传品送到中原,这就必然与同样要以正统观念当皇帝的刘秀发生尖锐的矛盾。刘秀别的都不怕,就怕别人也找到做皇帝的根据来对消他当皇帝的“受命之符”,所以对公孙述的宣传,史书说:“帝患之。”他不得不与公孙述打一场关于谁是“正统”的精神战。
刘秀写信对公孙述说,依据图谶,公孙述当皇帝为不正当,是在歪曲谶语,进一步还劝公孙述不要效仿王莽当“贼臣乱子”,为家属安全计,应当尽早投降。从这里可以进一步看出:图谶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俨然已成权力正当性的重要依据。但是,面对刘秀的谶纬辩论,公孙述采取的对策是不答复,仍旧在成都当他的白帝。
公孙述趁乱扩展势力
据巴蜀之险峻富饶也曾有所作为
公孙述称帝,紧接着是着手政权建设,以功曹李熊为大司徒,他是极力怂恿公孙述称帝的头号功臣。公孙述论功行赏,建制百官。巴郡任满为大司空,其弟恢为太尉。具置百官,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又有荆邯、延岑的武装力量并入。这时,刘秀派来公孙述的同乡伏波将军马援劝说公孙述放弃帝号归顺汉朝廷,可是,此时正得意而踌躇满志的公孙述哪里听得进去,并且在荆邯的鼓动下,“出兵荆门、陈仓,欲震荡秦楚。”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割据者。
公孙述雄踞成都,蜀地肥沃,物产丰富。而蜀中地势险要,山川雄峻,易守难攻,据险割据成功的几率是很大的。在公孙述称帝之初,其实际控制的仅有蜀、巴和广汉三郡。虽然巴蜀以西的邛人、笮人在其称帝之前便已归附,随后公孙述又相继占领了犍为、越嶲两郡,但其却一直未能占领南部原属益州的益州、牂柯两郡。在后方尚未安定的情况下,公孙述却不满足于偏安一隅,积极准备北出东进。龙兴二年(公元26年),适逢更始帝出击占据汉中郡的严岑,在双方两败俱伤之时,公孙述趁机出兵北伐占领汉中。同年底亲率数十万大军进驻汉中,准备御驾亲征,直取关中。而此时,忙于关东战事无暇西顾的刘秀决意联合占据陇地的隗嚣来制衡成家。龙兴三年(公元27年),公孙述多次自汉中遣兵数万攻打关中,却皆败于刘秀大将冯异与的隗嚣的联军。之后隗嚣又出兵攻蜀,连破蜀军,迫使公孙述放弃了北伐关中的想法。
虽然进军关中不利,公孙述仍志得意满,“多改易郡县,分封子弟,淫恣过度。”他改广汉郡为梓潼郡,把自己的两个儿子立为王,将犍为、广汉数县划归他们的名下。更有甚者,公孙述还“多刻天下牧守印章,备置公卿百官”,一副天下早晚是归己的架势。这时又有当时的割据武装纷纷归顺,更滋长其野心,对外公文谍报,以“公孙皇帝”署名。
不识大势不知进退
成王朝历经12年夭亡
由于刘秀忙于经营中原,用兵山东无暇顾及蜀中,使公孙述得以存活。后刘秀平定中原、荡平山东,作战的主要目标就转移到了公孙述建立的成家政权。
龙兴六年(公元30年),刘秀成功平定关东,欲讨伐隗嚣,苦于没有借口,于是命隗嚣出兵讨伐成家,隗嚣婉言拒绝。于是刘秀找到了借口,亲率大军西征隗嚣。隗嚣见形势不利,干脆投靠公孙述。龙兴七年(公元31年),公孙述封隗嚣为朔宁王,并派兵相助,与汉军相持不下。龙兴九年(公元33年)春,隗嚣病逝,其子隗纯被立为朔宁王。龙兴十年(公元34年)七月,隗纯降汉。同年冬,刘秀命岑彭率军从东面水路进攻成家。龙兴十一年(公元35年)三月,南郡失守,蜀军守将田戎退守江州(今重庆)。见江州难以攻克,汉军绕开江州,直取垫江(今重庆合川)、平曲(今合川南)。成家军队在河池(今甘肃徽县)、下辨(今甘肃成县北)失守后接连败退。随后,岑彭派臧宫在涪江与蜀将延岑对峙,自己则率主力绕道岷江,准备攻打成都。
涪江一战,成家军队惨败,汉军乘胜追击,接连攻下涪县(今绵阳)、绵竹、繁县(今彭州东南)、郫县、武阳(今彭山)、广都(今双流)等地,直逼成都。同时,在坚守十七个月后,江州也于龙兴十二年(公元36年)七月落入汉军之手。虽然公孙述派遣刺客成功将汉军主帅岑彭刺杀,并趁机夺回武阳等地,但失败已成定局。
成、汉军队在成都附近又激战数月。龙兴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公孙述率敢死士5000出城迎战,敌军护军高午挺枪猛刺公孙述,刺穿公孙述胸口,公孙述落马,被左右拼死抢回城中,当夜因伤势过重去世。次日延岑便开城投降。在经历了23个月的抵抗后,成家被东汉所灭,历时12年。
史称公孙述“性苛细,察于小事,敢诛杀而不见大体,好改易郡县官名。”这样的素质显然与称帝的条件有不小的差距。还未成就大业时就迷恋淫乐享受,其部属拼杀于疆场,他却大肆封立王子,暴露其见识短浅,成不了大器。
常璩认为,公孙述如果归顺刘秀,是可以免于受戮的。但公孙述抵抗到底,倒也显示了其枭雄的一面。
新闻推荐
昨日,成都晚报记者从成都市妇联获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市妇联围绕“两学一做”和蓉城女性三大行动,结合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持续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在“七一”前夕,市妇联各支部党员结合学党章...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