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
四川传媒学院
专业数:80余个本专科
专业方向:100多个
综合实训室:113个
双师型队伍:300多人
校企合作单位:100多家
□杨帆图片由四川传媒学院提供
5月27日,四川郫县,一场签约仪式让四川传媒学院与郫县人民政府两只合作的手再一次紧紧相握,双方将投资30亿元共同打造 “‘府河源\’影视传媒科教产业园暨‘西部环球影城\’影视动漫拍摄、后期特效制作基地”,这为学校的发展又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四川省专门培养影视传媒人才的新机制本科学院,2015年2月,学院被列入首批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
一年多以来,学院转发展的型,提发展的速,强发展的核,以“服务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从培养传统媒体人才向培养适应融媒体时代需要的人才升级,从服务传统文化产业向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升级,从‘培养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向超前培养能胜任产业预期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升级,即从‘并跑\’向‘领跑\’升级”为目标,闯出了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子。
A
立足融合发展 对接产业升级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融合并存形成新的传媒形态。
面临全新的态势,学院专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优化构建了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强对学生一专多能的能力培养。
优化专业设置,目前学院有80余个本专科专业、100多个专业方向,并对接现代传媒产业链,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主动适应学科融合、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更新发展理念。学院将艺术与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科技插上艺术的翅膀,给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学院购置了2亿多元的高端数字设备,如3D高清“8+1”转播车等,打造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全媒体交互式演播中心、虚拟与增强现实交互实验室、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演播室群落、运营5个电视频道的广播电视中心等实验实习实训室113个,以同类高校首屈一指的音像制作设施设备,来提升学生适应4K、3D、VR(虚拟现实)、AR、MR发展条件下的制作与传播能力,从而实现让学生掌握多项高端专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破“产教融合”壁垒。学院提出了“产学结合,重点在学;校企合作,关键在校”的新思想,将重点放在“筑巢引凤”“苦练内功”上,通过壮大学校自身的实力,形成汇集业内精英和行业专家、吸引企事业单位主动与学校合作的良性循环,破除“产”和“教”各自长期形成的体系边界壁垒。
培育素质过硬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学院推进了行业专家向“行业+教育”专家转型并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师中有在中央广播电视台、省市广播电视台等著名文化传媒机构从业经历的达300多人。在专家名师的支撑下,学院立足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建立起符合生产流程的技术技能体系和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营造了“项目进课堂,教学在现场”的氛围,从而在教学中实现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专业培养对接产业链,实现了“产”与“教”在校内的有机融合,使实践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
B
校地、校企协同 打造传媒科教“大舰”
5月27日,郫县人民政府与四川传媒学院正式签订协议,共同打造“‘府河源\’影视传媒科教产业园暨‘西部环球影城\’影视动漫拍摄、后期特效制作基地”。
据了解,该项目建设已列入“四川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占地2000余亩,以四川传媒学院为核心,包括学院新校区建设、影视拍摄基地、影视后期特效制作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当天,四川传媒学院还与中国广播电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天骄新扬投资有限公司、重庆演艺集团等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这是四川传媒学院推进政、行、企、校合作的又一成果。学院先后已与100多个政府机构、各级广播电视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校内共建了成都市政府公益广告重点工作室,引入世界500强企业联想、微软、惠普、索尼、松下、佳能集团以及川大智胜、中视典科技、贝尔数码、四川蕴华视讯科技等著名IT企业共建了实验室。不久,学院所在地郫县团结镇将成为现代“影视小镇”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建成国家级虚拟现实与电影科技示范基地。一艘传媒科教“大舰”正扬帆起航。
C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2015年教育部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的“BIGTOY大玩具视频杂志”项目获得银奖,四川高校摘金夺银的仅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和四川传媒学院。
该项目是近年来学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缩影。学院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种大赛中,获得各类奖项2000多项,其中国际类奖项300多项,全国性奖项800多项。自2013年以来,学院先后有79个项目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65个项目获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了300余个校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团队。
辉煌成绩的背后与学院实施“打造新常态下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升级版”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是密不可分的。
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出台《四川传媒学院本、专科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板块,设置创新创业学分,构建了“43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出了“大一有意识、大二有规划、大三有行动、大四有成果”的行动指南,循序深化推进;构建与传媒产业链、创新链全面对接的专业平台,与生产的真实技术和业务流程全面对接的实践教学平台,并对学生全面开放;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组织创业竞赛、创业实验室、创业训练营,开展创新创业实战培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选派技术转化应用能力强、懂市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任导师,通过选送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挂职,选派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导师培训班等多种方式,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师”能力和创新创业指导能力。2015年以来,全校接受校内外各类培训学习的教师超过2000人次;学院为学生提供办公场所、专业资源、活动现场、数据中心支持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各种需求,还为学生的初创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法律、税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与专利咨询服务,建立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联盟等,帮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区等,大力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
一系列的措施让创新创业教育之花在学院内越开越艳,根据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15-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学院艺术学科在全国710所本科院校中排名第30位,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大类在全国411所院校中排名第19位,新闻传播学专业大类在全国461所院校中排名第114位,设计学专业大类在全国639所院校中排名第175位,较2014—2015年又有了新的提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守帅)7月14日,首届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在成都开幕,来自大数据领域及相关行业的2000多名专业人士和6000余名注册听众参会,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据了解,在...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