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郫都新闻 > 正文

忠诚担当 真情奉献 ——来自成都市郫县对口支援道孚县的报告(下)

来源:甘孜日报 2016-06-02 00:03   https://www.yybnet.net/

←真情援藏,其乐无穷。↑雀儿新村——一道亮丽风景线。郫县开展教育援建。郫县援建项目——道孚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

■ 本报记者

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用心谱写援藏“教育之歌”

援藏教师,听上去很美,可做起来很难。2014年8月,随着四川省第三批援藏干部队伍的到位,郫县的援藏7名教师也陆续进入道孚县境内的各个中小学校,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在高原上工作,最缺的是氧气,最贵的是精神。他们经受了高寒缺氧的残酷考验,舍弃了常人所拥有的、放弃了常人所享受的,为藏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做梦也没想到,我和我的家庭,同原本陌生而遥远的道孚,结下了一段永生永世也割舍不断的浓浓情缘。”采访中,郫县实验学校语文教师,援藏教师现道孚一中任教语文刘辛艳向记者讲述了她一家人与道孚的一段特殊情缘。

2003年9月16日,她的丈夫蓝俊堂参加四川省十年行动计划,毅然踏上了前往道孚支教的征程。从此,就经常听他谈到道孚一中的孩子们是多么的淳朴,多么的勤奋,多么的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多么的懂得感恩。一年后,带着对道孚满满的不舍,蓝俊堂结束了支教生涯。看着他带回来的那一条条洁白的哈达,那一叠叠同孩子们爬山、植树、打球的照片,以及临走时学生相赠的那一串串手工手链,刘辛艳真切地感受到了道孚学生的真诚和感恩。那一刻,酥油茶、青稞酒、雪山、青草、喇嘛庙---这些圣洁的藏乡元素与“道孚”两个字一起,如铭文一般深深镌刻进了她的骨子里,让她对美丽神秘的康北明珠充满了无限期待和向往。

怀着对道孚的那份深切的眷恋,2010年10月,蓝俊堂和他的朋友一起,共同发起了“格桑花助学行动”,对道孚和八美这一片地区的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对口资助。从此,格桑花助学行动就像一朵娇嫩却不失于柔弱的高原之花,在美丽的道孚绚丽绽放。至今,“格桑花”已经四岁了,受助学生由开始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上百多人,由开始的只有小学和初中生到今天包括了高中、中专以及大学学生,由开始的年资助款一万五左右到今天的十五万多。一步步走来,刘辛艳和丈夫一起,共同见证了受助学生的成长,看到了孩子付出的不懈努力,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去年,在丈夫的支持与鼓励下,刘辛艳终于圆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来到了道孚一中,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藏生涯。

“刚到高原,免不了想家想父母想孩子,但心中更多的还是梦想成真的激动与兴奋。高原的生活是新鲜的、充实的,同时也是艰苦的、枯燥的。虽然早中晚温差大,气候干燥,氧气稀薄都让我感到很不适,经常的停水也给生活带来了不便,但是因为有这颗爱着藏区的心和魂灵所系的浓浓藏乡情,所以我努力地克服着、适应着,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去面对工作,用自己最真诚的爱去面对所教的每一个孩子,希望在自己的引导与陪伴下,能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语文技能,带给他们一些积极的人生启发,让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走得更为顺利、更加美好。”说起这些,刘辛艳显得特别激动。

张平,郫县实验学校的英语教师,第三批援藏队伍中的一员。他挂职道孚二中的英语教师和校长助理。张平说,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己援藏这一年多的工作,最适合的就是“融入”,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工作当中、生活当中,更要融入到高原藏区这个温馨大家庭当中来。

一直以来,由于藏区信息闭塞,学生们英语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平时英语接触也不多,很多同学连26个字母都不会写。而且,当地的英语老师在上英语课时,英语、汉语和藏语3种语言都在使用。导致部分学生单词发音不准,更有一些学生根本不会读。看到这种情况,张平又担心又心急!

张平心想:如何在藏区开展好英语课程?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英语?于是,他根据道孚二中孩子们的情况,重新整合教学材料,为孩子们设计了一套专属的英文课程。课程中,张平通过播放英语磁带和视频光碟,创设恰当的英语环境,让孩子们自由发挥,逐步提高孩子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

张平支教的首届学生洛日吉,英语成绩总是排在倒数几位。对于上英语课也是相当反感,每次不是睡觉就是说话。一次,上英语课的时候洛日吉再次开小差,张平狠狠批评了他。此后,洛日吉将张平视为“敌人”。

张平没有放弃他。并不厌其烦的对他进行开导。慢慢的,洛日吉不再自暴自弃,自我封闭。张平赶紧趁热打铁,利用业余时间给他“开小灶”。在张平的精心辅导下,洛日吉的成绩进步特别快,成为了英语科代表。不仅如此,那年中考洛日吉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甘孜州最好的中学,康定中学。

一年多来,郫县援藏教师组的老师们,克服高原气候和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压抑着对亲人的思念,担负着比以前高出数倍的工作量,承担着来至高原特殊的工作压力,其中有两名教师的周课时量高达30节以上,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起到了良好的模范作用。支教老师们在肩负着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在学校行政管理中积极谏言献策,在教学管理和德育管理、特色创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借鉴内地的经验为学校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和新理念、新思想。

教学科研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郫县援藏教师们积极协助学校申报甘孜州的教学科研课题。在学校英语组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下,2015年,道孚二中收获了不少喜人的成绩。英语组成功申报了州级科研课题,并通过了州上专家的认可,现已成功开题,实现了道孚教育史上零的突破。

援藏老师们还主动参与传帮带工作。他们不仅指导道孚本地教师,还主动担任新教师的师傅,带领本地年轻教师到学校里参与年级组和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中,认真参与示范课和同课异构听评课。“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给了我们本地教师一个学习的机会。”一位本地老师说到。

郫县援藏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无私奉献,而且还积极筹促动员,为改善学校设施帮扶助学贫困学生四处奔波。

以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电视机、一台DVD、一套教育软件为标准的五个中心校配备“五小一中工程”持续帮助道孚县各乡镇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2015年6月郫县教育局向“五小一中”六所学校每校捐助一台速印打印机,共6万元。郫县的众多企事业单位和干部群众也为资助道孚县的教育事业发起“金杜鹃”助学行动以来,援助道孚县贫困学生,累计到位资金和物资价值约530万元,2015年已到位计划内帮扶资金10万元,资助道孚县贫困学生300名左右。同时,郫县多名爱心人士和多个爱心企业伸出援手,解决了道孚二中和部分乡镇学校的师生安全饮水。

教育局副局长、援藏干部陶冶向记者介绍,为推动道孚县教育事业的发展,郫县援藏动员多方力量,配套3000万元的新区教育园区项目已经进入收尾工程;倡议郫县企事业单位、干部群众发起“金杜鹃”助学行动,累计到位资金和物资约530万元,援助道孚县贫困学生300人;积极实施金杜鹃异地培养工程,鼓励道孚籍学子到郫县入学,仅2015年郫县接收道孚籍高一新生26名;全体援藏教师倾情倾智,大力倡导教育改革,八美二中更是在2015年中考中,首次突破百人大关。今年4月15日,由援藏教师负责主研究的“民族地区中学藏汉双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通过专家论证,为道孚县中学英语教学寻求新突破做出了有益尝试。

抓招商育产业“输血”变“造血”脱贫奔小康

走进道孚县雀尔村,一排排“崩科”式藏族风情的新居顺着马路次第展开,新栽种的景观树在高原温暖的阳光照射下肆意生长,锅庄文化广场、游客服务中心……一个集藏式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旅游观光、餐饮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具有浓郁藏族文化风情特色的旅游新村,树立起道孚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变化太大了,这里‘你值得拥有\’!”在八美镇雀尔村的一个藏家乐里,来自武汉的自驾游爱好者张先生惊喜地告诉记者,他们一行5台车近20个人,一半人是第二次来这里。“这次大家都为这里的变化感到‘惊讶\’,现在在这里非常方便!”

“康巴十分美,道孚有八美。”因八美而得名的八美镇具有独特的高原风光,而八美雀尔村恰是四川省旅游西环线和环贡嘎山“两小时经济圈”上的一个节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区位条件。然而正如雀尔村村民所言:“雀尔新村规划建设前,几乎是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一片像样的绿地,一处标志性建筑。”许多旅游“自驾”者匆匆而来,在欣赏完这里的美景后又“一溜烟”地离开,村民身在福中却享不到福。如何才能留住游客,让良好的旅游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使老百姓从中受益?郫县援藏干部来到道孚后,通过实地无数次的考察研究,最终一张道孚旅游发展蓝图出炉,而突破口就定位在了八美镇的雀尔村,郫县借鉴爱德参与式对口援建模式,投入500余万元实施了八美雀尔旅游新村建设项目,让雀尔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让村民发展旅游业的梦想成真。

“过去,由于不注重保护,老陕街破坏严重,这次结合美丽新村建设,我们还原了老陕街原貌。”担纲新村规划建设的是来自郫县的80后援藏干部罗轶学,援藏前,罗轶学任郫县农科村景区管理局科长。罗轶学介绍,为打造不一样的藏家乐,目前协德乡正在进行传统习俗挖掘和培训,今年老陕街将恢复“撒核桃”等有藏族特色的晋商习俗表演。

除依托历史文化、高原美景外,在交通便利的景区节点,更多的藏家乐正在道孚县蓬勃生长。以旅游业为先导,郫县投资450万元建成了八美镇雀尔村游客接待中心、游客购物区、文化墙等基础设施和18家藏家乐,去年接待游客10万余名,比2012年增加150%,农民年纯收入增加3000元∕人。

五月以来,道孚县格西乡农业示范园温室大棚中,各种蔬菜长势喜人,一片翠绿。茄子、南瓜、高产豇豆枝繁叶茂,正开花结果,躺在温室里格外招人喜欢。要知道,像这样成片的大棚、长势如此好的蔬菜基地在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原上并不多见。阳光下,园区大门标牌“道孚县特色农业示范园”的金黄色大字熠熠生辉,下面一行字“中国川菜产业园(郫县)道孚种植基地”也异常引人注目。而在大棚旁宽阔的马路上,经销商卓玛正在将成框的果蔬装车,“今天中午这些蔬菜就可以端上道孚人的餐桌!”卓玛告诉记者,原来道孚的蔬菜都要到雅安甚至成都去运进来,辛苦不说,成本还很高,最主要的是许多不易保存的蔬菜还没到道孚就已经烂掉了。

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郫县帮助道孚县建成了“道孚高原特色农业园”(中国川菜园区道孚种植基地),形成农业产业化“若珠做法”,带动项目区(格西乡)农牧民人均年增收5400元。依托“郫县民营企业道孚行”活动,在八美镇打造康北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形成“生产园+加工园+物流园”的农业产业链,完成了道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育苗中心建设,目前正加快推进投资2500万元、年产500吨的青稞茶项目。

“现在我们道孚人吃的蔬菜基本都是我们自己产的。另外,邻近的几个县还要到我们这里买菜!”郫县援藏队干部、现任道孚县农牧科技局局长助理魏世勇告诉记者,该项目是由一农业投资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的一期工程,共流转了土地370亩,农民每年租金收入可达17.76万元,带动30余人进入园区务工就业。农业是道孚县的支柱产业,如何解放农业生产力?如何让藏区群众转变传统落后生产方式?如何向土地要效益?一个个问号摆在了援藏队的面前。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郫县援藏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付诸行动,最终将一个个“?”拉直,变为令道孚人民惊喜的“!”——发挥郫县区域内科研院校富集的优势,积极联系并邀请农业专家教授、农业企业家和专业大户,赴道孚县开展以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的各类辅导培训班和讲座十余场次,累计培训农牧民900人次。帮助农牧民提高种植、养殖管理经营水平,并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技能、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与道孚县相关部门联合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同时,帮助道孚县与四川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西华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西华大学雄厚的科技力量和良好的师资队伍进一步促进道孚县农牧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目前,在双方的合作下,利用道孚县优质青稞资源,积极开展青稞茶的研发,计划建立青稞茶加工企业,创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名牌,打造强势企业。

产业援藏,发掘出了道孚县土地价值,这里阳光充足,土地没有污染,发展高原有机农业,商机无限。如今,不断有外来企业前来考察农业项目,土地租金悄然上涨,当地群众得到实惠。

“道孚县特色农业示范园”仅仅是郫县援助道孚现代农牧业的一个缩影。两年时间里,协德乡万亩青稞示范区稻菽千浪;八美镇马铃薯高产基地青翠摇曳;集思中村抗灾保畜良种牧草茁壮成长……还有卡娘村生猪示范养殖场、瓦日康巴农业合作社奶牛场等标注化养殖基地,道孚县的农牧业生产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万象更新的喜人景象。

援藏,是一个充满力量的神圣字眼,将郫县与道孚两地紧紧相连。如果说道孚是一座山,那么郫县就是那兢兢业业的挑山工,修筑起通向山外的道路,让“掘金者”发现山中的瑰宝;如果说道孚是一口井,那么郫县则是那默默无闻的挖井人,让甘甜的清泉滋润那皲裂的井壁。

援藏,是一种充满奉献和牺牲的精神,让他们生命的光芒在高原绽放。有的干部包虫病筛查成阳性毅然坚守岗位;有的面对产妇急救无私献血;有的放弃生育二胎再上高原;有的两次肺水肿依然坚强挺立;有的血压攀升仍然心系病员;有的带病主持腹腔镜手术首获成功开创医疗新局面……正是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树立了郫县(都江堰)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了扎根高原、立足本职、倾情奉献。

雪山巍峨,铭记着汉藏民族血浓于水的兄弟深情;江河长流,流淌着郫县(都江堰)道孚人民心心相映的大爱;蓝天寥廓,展示出了道孚无限美好的希望与未来;大地无语,烙下了对藏干部们无私的大爱与忠诚。

(本版图片均由道孚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风雪高原援藏情 ——甘孜州第三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纪实

援藏医疗分队在甘孜县开展义诊义检。宜宾市对口援建的新龙县甲拉西乡曲格新村。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康巴高原上,雄鹰搏击蓝天、凌风翱翔;即使折断翅膀,也在所不惜,坚守自己最初的方向。在这片号称...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忠诚担当 真情奉献 ——来自成都市郫县对口支援道孚县的报告(下))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