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11个文化遗产日
一条深色羊毛裙的裙摆上,一只炫幻灿烂的凤凰展翅欲飞,这条精美的裙子是39岁的蜀绣绣娘鲁莉为自己绣制的。“我做绣娘10多年了,之前从来没为自己绣过一件衣裙。我要让蜀绣走进生活,走近每个人。”这是在参加为期一月的四川省首批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后,鲁莉发出的感慨。
昨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本次遗产日主题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四川省首批普及培训成果展”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今日是最后一天。经过一个月的学习,这群特殊的“继承者” 到底收获了什么呢?
收获
思维发生了转变
鲁莉是郫县安靖镇方碑村人。安靖被称为“蜀绣之乡”。鲁莉的奶奶、妈妈都会绣花,她年幼时常看到长辈们从蜀绣厂承接绣片在家里加工。鲁莉2004年正式进入蜀绣企业工作,如今已掌握高难度的双面异色绣技艺。
在这次成果展上,鲁莉绣的凤凰裙赢得一片“点赞”,“你看她的针脚多密,这样才结实、耐穿,实用品就是要用这种绣法。”观众中不乏懂行的蜀绣绣娘。
此外,参加培训的羌绣传承人在琢磨怎么让羌绣从生活用品发展为商品。近年来,羌族妇女喜欢用颜色鲜艳的膨体线绣制自己的衣裙以及挂在墙上的饰物,这与游客的审美观有一定的差异。为了让羌绣商品更容易被游客接受,承办全国首期“羌绣”普及培训班的西南民族大学组织羌绣绣娘参观蜀绣企业,还请来苏绣国家级传承人为羌绣绣娘授课。“老师说要绣得简洁一点,不要绣得那么满。我以前绣一个月的物品现在半个月就绣完了,还更好卖了。”羌绣绣娘马兴琼正在用羌族传统绣法绣一幅作品:先剪纸,再用糨糊把剪出的花样贴在布料上,在剪纸上绣花。
封书会是参加全国首期“绵竹年画”普及培训班的15名中小学教师之一,其作品“年画邮票”被选中参展。封书会来自绵竹年画村,她所在的清道小学有年画校本教材。封书会从2010年开始成为专职年画教师,在今年的绵竹年画节上,她拜绵竹年画省级传承人胡光奎为师。胡光奎也是从中学美术教师走上绵竹年画传承人之路的。
回归
33岁重拾祖传技艺
出生于绵竹年画世家的王官玲现年35岁,家传手艺已传了9代,但她之前并不会制作绵竹年画。两年前,王官玲到日本旅行,朋友带她领略日本手工艺。王官玲发现,这些被日本人视为珍宝的手工艺正是她家代代相传的手艺,如果她再不学习,就将在她这一代失传。
绵竹年画分为起稿、刻版、印线、上色等步骤。王官玲说,“我爷爷只起稿,不刻版。他们有一拨人,每人负责不同的工序。”如今,对绵竹年画非遗传承人来说,每一个步骤都得会做。
两年前,王官玲决定重拾祖传技艺,她是家中的独女,现年95岁的爷爷王星儒亲自向她传授绝技。两年过去了,爷爷还在要求她练习基本功,不许她画线稿,怕她“把手画坏了”。学手艺的第一步是练毛笔字,“天天临摹,而且只能练一个人的字。”练了两年,爷爷才说可以练线条了。于是,王官玲手里握着一支毛笔、一根筷子,在白纸上画直线,就这么一直练,但不许画画,得先学泥塑。
王官玲小的时候,爷爷在文殊院塑泥塑。泥塑漆好后,要把泥胎取出来,叫做“漆胎脱沙”,这是她爷爷的拿手绝技。如今,王官玲准备学泥塑,而做泥塑用的老泥,爷爷早已为她准备好了。老泥需要反复晾晒、阴干,存放四五年才能用。
学会泥塑后,王官玲就可以跟着爷爷学画画了。爷爷给年画上色不是在桌面上画,而是把年画贴在墙壁上,人物的头部和爷爷的脑袋一般高。
王官玲参加了全国首期“绵竹年画”普及培训班,3月份成都晚报记者采访她时,她正在学习绵竹年画“印线”工序:生宣覆在年画木版上,用棕刷轻轻一刷,墨线就清晰地印在了生宣纸上。
发展
通过新载体继续传承
“以前手艺人学艺是为了挣饭钱。前些年,绵竹年画市场不大,年轻人不愿学手艺。现在国家对绵竹年画进行抢救性保护,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很多绵竹年画传人重操旧艺。”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奎在这次“绵竹年画”普及培训班上执起了教鞭,一些知名画家也被请上了讲台。“不光要手高,还要眼高。”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李振宇这样介绍培训的目标。
“这次培训,老师讲了很多基础性的东西。就拿白描勾线来说,以前起稿的时候工作室里哪块地方稍微空点,不论站着还是蹲着,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现在知道了,画的时候要有一块专门的地方,重心要稳、笔要握紧、一笔勾成,这样看上去线条就很流畅。”45岁的陈健是县级绵竹年画非遗传承人,他说,匠人传艺讲究口传心授,很多细节得靠自己去琢磨。在川大的全国首期“绵竹年画”普及培训班上,陈健有机会系统学习绘画技法和理论。
陈健的年画手艺是父亲传给他的,在父亲之上有师爷和师祖,师祖是清末民初的人。
2000年,陈健所在的企业解体,他于是重拾祖业谋生,把家里的年画老版子找出来修复,专心琢磨年画拓印。他用的墨是加了动物胶自己磨制的,生宣铺在木版上喷上水雾,用棉花包像扑粉一样轻轻把墨扑上去。如今,陈健是为数不多的坚持用木版制作年画的匠人,他拓印的木版年画成为一绝,他刻的木版有人购买收藏。
“非遗可以走向高端,也可以走向生活。现在很多人没有贴门神的习惯了,但是年画可以刻在葫芦上、屏风上做成工艺品,也可以印在靠垫上做成实用品,绵竹年画技艺可以通过新的载体继续传承下去。”胡光奎说。
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文/清扬前秦前的蜀国,虽然和中原有密切联系,但总的来说,在蜀王一系的统治下,仍偏居一隅,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当时的成都可以说还是一块沼泽地。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这一切被几头“金牛”...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