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枥 李果 王林均
近年来,南部县太华乡为了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引进业主种植珍稀林木,并大力推行“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荒芜的土地逐渐焕发出新活力。
流转土地 种植珍稀林木
4月25日,记者来到太华乡庙嘴子村看到,该村党支部书记雍太俊正组织村民清除杂草。
“这些树苗都是几年前种植的,现在已经枝繁叶茂了。去年我们以每株40元的价格卖出了3000多株栾树。”雍太俊高兴地告诉记者,该村种植珍稀林木让撂荒地成了“金钵钵”。
“找对了发展的路子,才能见到效益。”雍太俊说,几年前,村“两委”一班人积极谋划村里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多次召开群众代表会,反复讨论如何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并四处考察取经。
2011年初,当得知来自成都郫县的业主秦健康准备到南部县流转土地大面积种植珍稀林木时,雍太俊主动联系他,并邀请他到村里考察。“引进大业主流转土地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雍太俊说,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该村以每亩350元的价格流转了150亩撂荒土地给秦健康,种植珍稀林木。
2012年,第一批珍稀林木成活后,秦健康又在太华乡党委政府的协调下,先后在邻近广南高速公路沿线的桃树湾、六房坪等4个村流转500亩撂荒土地,种植桂花、银杏、杜仲、香樟、栾树等珍稀林木。
土地入股 农民当起大股东
“去年,看到其他村通过流转土地种植珍稀林木让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活力后,剩余的8个村以及原来未流转土地的农户也纷纷要求将自己的撂荒土地流转给业主。”太华乡副乡长马科昕说。
“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多,给我的资金筹措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秦健康说,很多农户都想把撂荒土地流转给他种植珍稀林木,他感到压力非常大,也担心管护工作做不到位。
“群众积极性高涨,业主有顾虑,双方一度因为这样的矛盾僵持,可我们不能因为双方的矛盾而让这样的好事中途夭折。”马科昕说,太华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乡、村、组干部以及全体党员及部分群众代表商议解决办法,最后决定在全乡推行“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珍稀林木,即:业主公司通过出技术、种苗、肥料、农药等农资和负责销售,获得销售珍稀林木所得利润的25%;村支部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珍稀林木的日常田间管理,获得销售珍稀林木所得利润的5%;农户以自家土地入股,获得销售珍稀林木所得利润的70%。
“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不仅确保了农户对土地的经营权,还解决了业主资金短缺和日常管理的问题。”马科昕介绍,“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今年春节还未结束,许多村民便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多种方式,给自家荒芜多年的土地除去杂草,截至目前,全乡新栽种珍稀林木面积已达3600余亩。
立体种养 村民得到实惠
“去年底,当听说要在庄稼地里栽树苗的时候,我非常反对。”太华乡宋家庙村村民宋光宇说,由于他家的1.5亩地靠近高速公路,地势平坦、土质也好,每年可产250余公斤油菜,加上其他农作物,每年毛收入可达800元左右,他担心种上珍稀林木后,就再也种不上油菜了。
“后来,经过仔细了解,我才知道,种珍稀林木的收入远远超过种油菜。”宋光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1.5亩地可以栽种120株珍稀林木,3年后,这些树木便可以对外销售,每株的价格在40元左右,而且随着树木的生长,每株树每年的价格可以增加10元。
“最让我高兴的是,树苗种下的前3年,我还可以继续种油菜或者花生、蔬菜以及豆类作物。3年后,虽然不能种油菜了,我还可以种魔芋等喜阴的农作物。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很多。”宋光宇说。
“没有种珍稀林木前,我家的1000多只鸡只能在自家的1亩多庄稼地里饲养,想扩大规模都不行。”太华乡李家垭村养殖大户刘元全说,今年2月份统一种植珍稀林木后,通过协商,他将别人家种有珍稀林木的土地用铁网围起来,将养鸡规模扩大到2000余只,并在树下种植南瓜、冬瓜等农作物,每年的收入增加了1倍以上。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易陟)昨日,记者从第十二届成都美食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的成都美食节主会场活动将于10月1日至7日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举行。据了解,此次美食节由成都市政府主办,成都...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