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下午,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大厅里摆了40台绣花绷子,40位绣娘在全国首期蜀绣传承人普及培训班开班仪式上飞针走线。这些技艺精湛的绣娘来自成都市各蜀绣企业,她们将在为期一个月的高校培训中学习蜀绣历史、图案设计等。此外,她们还将到成都各蜀绣大师工作室观摩交流。
从小就拈绣花针 多位绣娘来自蜀绣世家
成都晚报记者了解到,参加本次培训的多位绣娘来自蜀绣世家。其中,李红霞十三四岁时就拈起绣花针,跟随姑爹彭世平学习蜀绣技艺。彭世平出生于蜀绣世家,1957年,他的父亲、蜀绣大师彭永兴第一个把国画家朱佩君的芙蓉鲤鱼搬上蜀绣,“芙蓉鲤鱼”从此成为蜀绣的标志性题材。
“2009年,我身体不太好。家里人说学习蜀绣可以把身体养好点。” 就这样,家住龙泉驿区的李红霞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坐车到成都的蜀绣企业上班,下班回到家常常天已经黑了。有孩子后,李红霞家里事情越来越多,渐渐觉得上班吃力,“我不止一次地想放弃,可都被姑爹劝阻了。”2012年,李红霞被评为成都市蜀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9岁的鲁莉正在真丝缎面上绣一朵花的花蕊。她用丝线在绣花针上缠绕几圈,再把针一拉,缎面上就出现了一个精致的丝结,这叫打籽针法。鲁莉是郫县安靖镇方碑村人,安靖被称为“蜀绣之乡”。2004年,鲁莉进入蜀绣企业工作,如今她已掌握高难度的双面异色绣技艺。她最得意的一幅双面异色绣作品一面是卓文君,一面是熊猫,她绣了整整一年。
拥有国画功底 民间绣法重现江湖
40岁的叶莉华正在用滚针绣凤凰。与别人用彩印图案做底子不同,叶莉华在黑色重磅真丝上起线稿,用五色丝线绣两只腾云驾雾的凤凰,凤凰的每片羽毛都用纯色丝线绣成。
“现在的蜀绣有很多过渡色,我这幅绣品过渡色比较少,用的是民间绣法。” 叶莉华是一家蜀绣企业的图案设计师,她来自郫县安靖镇方桥村。上个世纪80年代,她家里开了绣庄,由她的外公设计绣片图样,请绣娘来加工。
叶莉华16岁就跟随父亲学国画,曾参加过画展,结婚后扔掉了画笔,孩子上幼儿园后她有了空闲便重拾技艺,开始设计绣片。她告诉记者,她绣的这两只凤凰造型来自以前搜集的唐代古镜图案。
四川入选全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6大基地
记者了解到,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蜀绣培训班是文化部、教育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首期培训班之一,由文化部非遗司、四川省文化厅、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由蜀绣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郝淑萍亲执教鞭。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蜀锦蜀绣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容表示,此次培训采用的是“理论+实践”方式。
四川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林彤告诉记者,文化部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全国57所高校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3所川内高校入选,四川因此成为文化部确定的全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6大基地之一。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昨日,市纪委通报了2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典型案件。崇州市档案局纪检组长寿江履行监督责任不力受到责任追究:2013年8月,崇州市档案局以公务接待的名义从财政划拨经费中套取3.55万元,以加班补助、中...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