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晓铃
作为闻名全国的著名词作家,阎肃的一生曾和四川结下不解之缘。抗战时期,他随家人逃难到了重庆。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还到郫县搞了两年土改工作。歌剧《江姐》的出炉,也得益于在四川革命老区的真实体验。2011年,《江姐》来蓉演出时,阎肃曾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以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和记者调侃:四川乡坝头的事我晓得不少!
1939年,阎肃随父母逃难到重庆。他先是考上了重庆的南开中学,又考上重庆大学,前后在重庆生活了十几年。不过,阎肃真正深入四川,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是被派到郫县搞了两年土改工作。后来从事文艺创作,18天写出歌剧《江姐》,也得益于在四川的生活。原来,那几年的阎肃,走遍了通江、南江、巴中等革命老区,他不仅可以用地道的四川话和当地人摆龙门阵,还收集了很多四川民歌、山歌,对川剧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因此接到创作《江姐》的任务时,他把自己关在屋里,18天就拿出初稿。
相比创作歌剧的轻松,阎肃在写京剧版的《江姐》时,还曾经重新回到四川,到重庆歌乐山上的渣滓洞体验生活。他和创作组一行在那里住了7天,脚镣手铐都戴上,也不准抽烟不准说话。阎肃当时以轻松的语气告诉记者,“罗广斌和我熟,故意整我,手铐反铐,吃菜糊糊都不方便。”而事实上,他在体验坐老虎凳时,当脚下加到第二块砖,双腿的筋险些崩断。
正是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这位可爱的词作家,一生中才能创作大量经典。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宋成均记者唐泽文)2月17日,记者获悉,四川省首批“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名单出炉。上榜的有郫县、崇州市、蒲江县、绵竹市、广元市利州区、西充县、大英县、平昌县、武胜县、仁寿县、长宁县、...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