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君芳
新春伊始,成都蓄势而动,密集推出发展“十条”:“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新政十条”,成都将设立不少于20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顶尖人才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综合资助;强硬版“水十条”显示,到2017年,成都市外环内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成都的发展,从来不仅仅关乎成都。占据全省GDP三分之一,成都的每一步对全省尤其是成都平原经济区而言,举足轻重。
新春假期后一连串的新政,彰显出成都的责任担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当好“一个支撑”、实现“五个突破”、强化“一个保障”的同时,着力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形成经济发展强大合力。
创新改革:要做最勇敢的先行者
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成都列入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成都市是西部唯一入选市;去年9月,郫县战旗村一宗面积为13.447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竞拍,敲响四川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2014年,成都首提“小街区”规制,与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精神不谋而合……
革新,需要勇气。具有革新勇气的成都,立志要继续走在改革前列,为全省乃至全国先行探路。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成都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与德阳、绵阳一道,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承载地身份,协同创新,探索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效机制、探索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探索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有效举措、探索深化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
这个与国家的“三年之约”,成都将其作为当前发展的核心主线。
成都选择把打通“两个通道”作为全面创新改革的重要突破点: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积极推动实施“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探索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深化在蓉高校‘三权\’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推进实施“研究制定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搭建军工成果交易和军用技术转民用项目发布平台”“研究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等重点改革任务……先行者成都迈上新征程。
产业转型:当好全省经济的压舱石
2015年,四川GDP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行走在万亿阵营中的成都,成为全省经济的压舱石。
这块压舱石,如何更加稳固、更加强大?2016年,继续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成都把全年目标确定为GDP增长7%以上。
经济增长点从何而来?开年的成都“两会”上,已释放出明显信号——
今年,成都将启动高新区扩区工作、经开区工业承载能力提升工作以及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做强产业支撑工作,在这三个区域形成成都工业领域的新格局:“大智造”“大车都”“大创造”三大经济增长引擎。
一年前还在搭建厂房框架的神龙成都工厂现已基本建成,3个月后,工厂将实现线上预批量生产,届时将揭开与欧洲同步开发的高端车型的神秘面纱。同时,神龙项目也被打上“成都速度”的标签,因为类似规模的工厂建设通常需两年半时间。
与“大成都”相匹配的是大气势。聚气最强的,首推大项目。一开年,成都不少区市县一把手就加紧谋划自己的“外出计划”,为的是能尽早把质量高的大项目装进“荷包”。这份紧迫感来自成都市下达的任务:每个区市县今年内必须完成新的“亿元级”项目引入,“10亿元”是通过这次考核的最低门槛。
区域合作:要做平原经济区的领头羊
去年全省GDP排位中,成都以1.08万亿元的成绩高居榜首。但全省的发展,不能只看成都的数据。
按照省委的要求,在充实强大自身的同时,成都还必须担当起另一个重任:带动兄弟市州前进,形成经济发展合力。
向前奔跑,向后伸手,成都坚持多年,一以贯之。
成阿工业园、成雅工业园、成资工业区……这些陆续建成的工业园区的共同交集,在于都有成都的身影。而另一个合作园区,成甘工业园也已找到落脚地,将在邛崃开建。“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成都对口援建雅安青龙场村和余家村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灾后重建项目已于去年全面完工。两个村成为雅安“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典型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示范亮点。
山水相连的两市没因援建任务完成而切断情谊。1月28日,双方决定推动对口援建全面转向对口合作,签订了“十三五”期间深化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跳出成都平原经济区,成都的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去年,成都与攀枝花市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先进制造业、康养产业、现代农业、商贸金融、旅游经济等方面深度合作,当天现场签约首批15个项目、总金额45亿元。
(相关报道见04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明海)今年起,巴西国花——黄金风铃木花,在郫县就能近距离欣赏。4月12日,记者从郫县获悉,著名有机蔬菜企业多利公司与广东品胜园林合作引进了1000株黄金风铃木,落户在郫县徐堰河生态湿地红...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