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明海 文/图
刚刚从北京举办的“2015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领回奖牌,郫县人吴国先还没来得及从领奖的兴奋中缓过劲,就又面临搬“家”的抉择。
所谓的“家”,是他在郫县红光镇宋家林村租用的一处民房,里面陈列了上千件他多年来从农家收来的各种民俗文物,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俗博物馆”。但在吴国先看来,现在偏僻的选址和粗放陈列方式,并不符合他“构建高大上民俗博物馆”的初衷,而“有投入没产出”的困境,也让博物馆日常运转都显得捉襟见肘。“搬家”,或将成为这个草根博物馆一次扭转命运的机会。
“目前,郫县花园镇已有意为我免费提供展出场地,同时郫县古城镇又准备发展博物馆文化小镇,我正考虑怎样选择对我的博物馆发展更有利。”
农家小院里陈列“乡愁”
记者眼前的吴国先,思维跳跃、语速很快,嘴里蹦出来的都是“活态化陈列”“具象化”“人文情怀”等时髦词汇,很难与其自我介绍的“农民”联系起来。
2013年8月,在成都二仙桥古玩市场做了多年小生意的吴国先带着他多年的“收藏”回到郫县老家,租下红光镇宋家林村王姓村民的10多间老房子,搞起了民俗博物馆。
犁、旱耙、石磙、钉耙、片片刀、三寸金莲绣花鞋、民国时期携枪证……在这个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中,有农耕用具、农业生产、手工制作、民俗生活、灶房、卧房、堂屋、陶瓷陈列9个展室,陈列了近千件川西农民在不同时代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
旁人眼中的“无谓坚持”
“每件物品都是辛苦从村民手中收集来的。”为了保护好这些“宝贝”,吴国先特别在馆中设置了8个摄像头。然而,记者发现,陈列这些物件的展台上,白色帆布早已“锈迹斑斑”,因为潮湿空气的侵蚀而发霉。“没办法,搞个博物馆根本不赚钱。”吴国先介绍说,这里房租每年36000元,水电费各种花销一年也得一万多元。2014年,为鼓励吴国先,郫县文化部门为他拨了3万多元的专项经费,但为了维持“免费开放”现状,吴国先还以31万元的价格卖掉了自家一套安置房。
为了“开源”养活博物馆,吴国先还办起了茶坊,并兼做些字画和盆景买卖的生意,但“收藏品市场一直不景气,盆景买的人也不多,加上卖茶水,一年也就最多万把块钱。”
他的坚持,并没有得到旁人的理解。在记者探访的过程中,房东老王就忍不住“吐槽”:“实在搞不懂老吴,不晓得搞这个事情能不能长久?”
当务之急是“找对去处”
1月13日上午11时,吴国先接到某公司相关负责人的电话,让其将展板组成的流动博物馆搬进去。
虽然展板要自己出钱做,但吴国先还是满口答应下来。他认为这是很好的推广机会。
类似的事情,吴国先经常做:与村委会一起搞民俗传承讲座,邀请学校、机关单位前来参观。“目前,已经与5个幼儿园、10来家企业、12个机关单位结成友好单位。”
但吴国先仍然认为,他和他的宝贝们“有价值,只是还没找到合适的去处,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在吴国先的理解中,所谓发挥作用,不仅是要能够体面地展出,并且能够把博物馆和自身生活都维持下去,还要把博物馆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城里人找到乡愁,让农村人感受到乡村记忆的文化享受。”
令他高兴的,是来自政府层面的“橄榄枝”。吴国先透露,郫县境内的花园镇等地正邀请他将博物馆搬过去。
不过,他还有些犹豫:下一步他想构建起一个集博物馆参观、客栈、吃娱为一体的所在,让“宝贝们”找到持续发展的好去处,“这方面还需要跟相关政府有更多协商和合作。”
新闻推荐
1月9日,成都无人机产业技术研究院、无人机协同创新中心在郫县“菁蓉镇”正式授牌。根据规划,“菁蓉镇”将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无人机展会、研发、应用开发等于一体的无人机创新创业基地——2015年...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