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成灌高速进入郫县境内,即可看见带有“菁蓉镇”字样的交通标识牌。随着标识牌一路行驶,时不时会遇到一辆辆车身同样有“菁蓉镇”标识的“创业巴士”。
郫县德源镇,这座曾经的产业新城,因产业转型而一度变得空空荡荡、难见人影。在创业大潮的推动下,这里重新热起来——在被冠以成都城市创业品牌 “菁蓉汇”的背后,是这座“创客小镇”的转型,也随之带来了不同人群的转身。
□本报记者 张明海
从大学老师到“蓉漂”创客
“如果不是因为来创业,按工作年限和论文发表数量,我现在应该已经评上副教授了。”12月7日,坐在位于“菁蓉镇”的办公室内,32岁的李茂清这样说。
李茂清的创业经历可谓丰富:做过山桐子食用油开发、做过储粮害虫PH3抗性测定仪研发……2015年8月,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曾在同济大学沪北校区任教的李茂清携已创立3年的团队入驻“菁蓉镇”,这一次,他们选择的创业项目是用APP在网上卖菜——通过在菜市场包装和打造标准店,并与京东物流结合,实现1小时内到达市民家门口的新鲜蔬菜配送。“目前我们在成都三环内已实现4万用户的覆盖,复购率达到27%。”
李茂清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见客户、做商业计划”,“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免去的三年房租。创客更看重的是聚集效应,以及更多与‘同类\’交流的机会。”
喝咖啡的创业者“走了又来”
既是投资人,又是负责管理孵化器的“创业导师”,李儒雄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不仅是“西装+领带”的衣着标配,还有每次讲话的语速和重音。
2015年3月,李儒雄带着他的光谷创业咖啡从武汉来到郫县,参与“菁蓉镇”的筹备建设。目前,创业咖啡已然成了“菁蓉镇”最大的创新孵化器,有100多个企业入驻。“每天都有不同的创业讲座和投资对接活动在举行,同时还不定期举行创业大赛。”
11月29日,光谷创业咖啡与郫县一起承办了“菁蓉镇杯”成都全球华人创业大赛。“效果不错,不仅角逐出了优秀的创业项目,更扩大了菁蓉镇的影响力。”李儒雄计划,明年还将举办7场大的创业大赛活动。
不过,创业充满变数。李儒雄眼前喝咖啡的创客们,“走了又来”——年初开始入驻“菁蓉镇”光谷咖啡的创客三分之二都自动“出局”了,但仍有源源不断的年轻创客奔涌而来,创业咖啡的创客办公位依然满满。
政府其实也在“创业”
在全国“双创周”北京主会场的“菁蓉镇”展馆前,他是现场解说员;在2015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启动仪式的现场,他是“创业导师”——实际上,陈谊的身份是郫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分管郫县“双创”工作。
将近一年的“双创”实践,让陈谊近距离地走近了年轻创业者,也深刻地认识到政府在创业中的作用。
陈谊表示,在接触众多创业创新的团队后,他发现,这些团队所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词——成本。”最大程度降低包括办公、商业对接等在内的创业成本——这成为郫县打造“菁蓉镇”的关键着力点。“我们要想把菁蓉镇做成一个最好的平台,为创业者打造一个最低成本的创业环境。”陈谊介绍说,目前菁蓉镇已经引进了创业创新团队612家,孵化器15家,聚集了创新创业者近万人。
新闻推荐
“以前空了就上网、玩游戏,现在不一样了,可以看看书,学习工程建设方面的知识,还可参加定期举行的健康讲座。”12月10日,来自资阳的农民工师傅孔华明刚下班,便走进成都高新区某农民工文化驿站,泡好一杯清...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