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校园篇)》赠书仪式在成都市青少年宫举行。这次赠书仪式的8本非遗小读物由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10所第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学校”编写,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非遗知识点融入课本中,激发学生学习、传承非遗的兴趣。仪式上,相关领导向各区(市)县文化馆等单位受赠代表捐赠图书。成都市20个区(市)县文化馆代表和10所“非遗传承基地学校”教师代表、传承人代表参加活动。
自去年10月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精神文明办公室、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文广新局命名第一批共10所“非遗传承基地学校”以来,10所基地学校围绕非遗传承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尤为可喜的是,在非遗中心全力牵头、统筹规划与指导下,各校通过对传承项目的教育实践,着手编辑并已完成该校引进校园的非遗项目知识小读物共计8本。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希望通过此次捐赠《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校园篇)》系列读物,将这些非遗知识小读物送到更多的中小学生手中,帮助广大青少年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引导他们自觉传承非遗文化的精髓。
手工进校园非遗有传承
拥有百年历史的锦官驿小学将瓷胎竹编、成都面人、蜀绣、花叶画、剪纸等项目引入学校开发的“锦城文化”校本课程,并陆续成立小社团,因非遗手工类项目所具有的实操性、美观性、趣味性等与众不同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非遗。省级传承人谭代明在学校培养了一批瓷胎竹编的小小传承人,他们集体亮相今年第五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深受许多参观者赞叹。邛崃市平乐白沫江学校更精心编撰了极具平乐历史文化特色的乡土校本教材——《传世竹编》,建立了竹编室及展示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木偶之旅 欢乐同行
成都人民北路小学的孩子们今年在传承人杨露群、罗兴康老师指导下认真排练人偶同台表演的藏族舞蹈“格桑拉”。木偶剧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师生,为校园生活增添了亮丽的一笔。今年木偶剧团的孩子们还在老师组织下欣赏了第五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成都分会场的数场演出,他们纷纷表示,非常喜欢看木偶剧,更爱自己亲手制作、演出木偶戏。在国家级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子课题“小学生课本剧木偶制作与表演的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公报会上,冯虞东做“幸福的小乐乐——成都木偶校园传承三年总结”。 9月布袋偶童谣剧《贝贝邀你读成都》第十届四川省中小学校园电视(校园专题类)评选金奖;同年11月获第十二届中国中小学校园影视奖评奖校园专题类一等奖。
小小竹琴曲屡屡获大奖
今年,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实践的滋养中,成都龙江路小学分校的快乐教育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成绩。春季,学校参加的《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子课题,《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报告,获得武侯区一等奖。今年 8月,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参加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学艺术节联合会主办,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四川省文化馆共同承办的“花开的声音”——第七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四川赛区选拔赛暨第三届四川省少儿曲艺大赛在成都川艺实验剧场隆重开赛,经过激烈角逐,龙分小竹琴社团表演的四川竹琴《传承》荣获一等奖。
一针一线皆学问一花一木成锦绣
郫县安靖学校根据地域特色,将“一针一线皆学问,一花一木成锦绣”为办学理念。为了满足学生对蜀绣课程的需求,本年度学校新增加两位蜀绣教师,蜀绣教师队伍不断扩大,为蜀绣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条件。学校申报了成都市科研课题“蜀绣文化背景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着力打造富有蜀绣特色的校园文化,让蜀绣文化在学校得到传承与发扬。
《曲说新科》 话学校新风气
为了让传统曲艺便于学生传诵从而在学校落地生根,成都高新新科学校将传统四川清音曲目《布谷鸟儿咕咕叫》改编成合唱曲,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结合,为一首单旋律的歌曲注入和声的魅力。为了让四川清音的内容更符合儿童,学校聘请专业团队制作清音校歌《曲说新科》,该曲目已经在全校普及传唱。
非遗传承进校园,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促进学生成长的手段和策略多元化,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更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此次赠书仪式,将推动非遗与教育的进一步结合,将非遗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的心中。
新闻推荐
成立创新创业专家导师团签约8个大数据产业项目郫县菁蓉镇装上智慧引擎
1月5日,一场“国际范”十足的创业导师峰会——2016年创业天府·菁蓉创享会暨成都菁蓉镇创新创业专家导师国际交流峰会在郫县菁蓉镇火热举行,省内著名高校负责人、院士专家、海内外创业导师等齐聚一...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