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二五
讲述人:成都市郫县唐昌镇战旗村党支部书记 高德敏
我今年52岁了,从2002年当村主任开始,在战旗村已经干了13年。无论对于战旗村还是对我个人,“十二五”都是一个全新的开端。
2010年,我当选村支书。2011年“十二五”的第一年,我们开始引进业主,搞乡村旅游。在那之前,我们也搞农业产业化,引进产业,但主要是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那年我去沿海学习了一趟,觉得以战旗村的自然和地理条件,搞乡村旅游也不错。我开始带起村民种蓝莓、草莓、薰衣草,引进投资者合作搞“妈妈农庄”。从2011年至今,“妈妈农庄”的销售收入已达1800万元。到现在,应该说我们村的一二三产都有了——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化肥厂,再到乡村旅游,村里的“饼”也越做越大。2014年,战旗村实现产值3.2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亿元左右。“大河涨水小河满”,村民的年收入也从2011年的12000元上升到去年的16000元,相当于每年收入增加超过1000元。
当然,不仅要包包鼓,更要大家生活得好。村里还通过引进社会资源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建设了新型社区、配套了标准化公共服务设施,让村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文化生活。
回过头来看战旗村的“十二五”,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升级、调整、改革。
好多人说战旗村有改革的“基因”,我认同。今年9月,我们这里敲响了四川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竞拍成功的“第一槌”,可以为我们壮大发展规模打下很好的基础。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在农村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找感觉”。
(本报记者 张岚 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怀张明海11月9日,第十届欧洽会暨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将在成都新会展中心举行。不同于以往,这次是以创新创业的“双创”名义:150家欧盟企业,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等30个国家的政府...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