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郫都新闻 > 正文

中江“挂面村”的困惑

来源:四川日报 2015-11-23 09:06   https://www.yybnet.net/

尽管名列非遗但“中江挂面”却面临后继乏人的生存危机——

□本报记者 朱雪黎

11月16日下午,德阳市中江县杰兴镇觉慧村,家家户户的楼顶,都挂着尚未晾干的挂面,远望去如瀑布一般。

陈远金、罗家秀夫妇正忙着在楼下的操作间准备第二天的挂面原料。男人揉面、抻面,女人将面条一圈一圈盘在面桶里发酵。多次反复,手臂般粗细的面条慢慢变细。

“每天要忙15-16个小时,两个人一天下来能加工100来斤面粉。”说这话时,女主人罗家秀打起了哈欠,眼睛充满血丝。在觉慧村,全村60余户人家都靠手工制作挂面为生,整体坚守手工传统,也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挂面村”。

然而,家庭作坊里日复一日的挂面传统还能走多远?这里的村民,对此也“没有底气”。

制面辛苦

后继乏人怎么办?

“天天跟着看,我们这里三四岁的娃娃都会做挂面。”罗家秀告诉记者,尽管“人人会”,但目前村里真正由年轻人担纲作坊生产的却只有一户:今年30岁的钟金长,因为父亲腿部受伤,两年前回到村里,专职和母亲搭档做挂面。村内其他的年轻人,多只在旺季回家“搭把手”。

后继乏人,是“挂面村”老一辈村民最焦心的一件事。不过,真心希望子女以挂面为生的村民也没几个。“太辛苦了。”钟金长的父亲钟彪福表示,如果不是自己受伤,也不愿儿子回来制面,哪怕只在外打工。

制面到底有多辛苦?在“挂面村”,记者目睹了手工制面的全过程。从和面开始,制作手工挂面先后得经过开条、盘条、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传统工序。加上其间70多道小工序,一架面从取水和面至切面打包完成,至少需要近16个小时。陈远金表示,这个速度还得益于目前市场普遍接受的机器和面,如果按以往人工和面,每天至少还得多忙两个多小时。

在上竹之前,面条要经过多次闷箱发酵,这就是制面人插空睡觉的时间:每天睡3-4次,每次只能睡不超过3个小时,“缺觉”也成为常态。“有儿别学挂面匠,有女莫嫁挂面郎,吃了许多冷菜饭,睡了许多没足床,熬更守夜苦难尝。”在中江,也一直流传着各类描述制面异常劳苦的民谣。

互联网+挂面

能否闯出新未来?

而在“挂面村”的年轻人看来,不愿制面,除了辛苦外,“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才是根本原因。

名列非遗的“中江挂面”,算得上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但和所有农副产品一样,相比市场售价而言动辄数十元一斤的手工中江挂面,“挂面村”的生产者们所得要低得多。“中段最细的银丝面批发价在30元/公斤左右,整体平均价仅约10元/公斤。”罗家秀的儿子陈亮是“80后”,在他看来,尽管“挂面村”的手工挂面“有多少卖多少”,常年不愁卖,但在中江年产值近亿元的手工挂面产业中,制面者却是“干了最累的活,只挣到最少的钱”。

如何让“挂面村”的面打出品牌,提高身价?近两年,中江县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手工挂面行业涌现出不少“互联网创客”,2013年在“挂面村”成立的觉慧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也是其中之一。

觉慧村村支部书记钟金告诉记者,专合社成立的初衷是“抱团”为“挂面村”村民打品牌、提身价。近两年,通过每年参加4-5次省内外大型展销会,专合社吸引到不少新客户。“他们大多是通过网络下单购买。”

去年,觉慧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参与打造中江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在淘宝开设了“四川特产中江馆”,希望通过网络推动中江特产销往四面八方,但该淘宝店的销售数据十分“一般”。其中卖得最好的一种觉慧手工挂面,月销量也只有60件。

陈亮也曾尝试过网销挂面,但销量太少,让他很快失去了兴趣。

但也有成功的案例。在“挂面村”之外,中江钟氏挂面老板钟巧林的电商路则走得风生水起。上线两个多月,钟氏挂面的网上销量就已远远超越了实体店。在她看来,电子商务必须依托专门的团队,同时,针对网络销售,产品的包装、设计也需要多下功夫。

以面为媒

附加值如何提高?

为了改善制面附加值不高的现状,中江县正在为“挂面村”积极谋划新路:整体打造,发展体验观光旅游。并组织村民前往绵竹年画村、金堂五凤溪、郫县农科村等地参观考察,回来后,又多次召开坝坝会,讨论形成了改造规划。

在陈亮展示的这本改造规划中,“挂面村”将围绕手工挂面制作传承,统一改造格调,在保持家庭作坊式生产的基础上,植入体验、观赏功能。同时,配合新村植被、景观,将“挂面村”打造成一个集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中心。

今年6月,罗家秀家自愿成为首家改造示范户,先后花了10余万元改造住房。曾经普通的农村小院,如今也已摇身一变,成为青砖白墙,传统味十足的现代民居。不过,像他家一样积极投身改造的村民却不多。

“村子距离城市这么近,体验观光留不留得住人?”“我们能否改变靠吃住创收的乡村旅游模式,走传统的门票路线?”对“挂面村”的乡村旅游应该如何发展,村民们也尚未达成共识。

新闻推荐

工地工厂有了文化味

“以前空了就上网、玩游戏,现在不一样了,可以看看书,学习工程建设方面的知识,还可参加定期举行的健康讲座。”12月10日,来自资阳的农民工师傅孔华明刚下班,便走进成都高新区某农民工文化驿站,泡好一杯清...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中江“挂面村”的困惑)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