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在上海举行的“张大千艺术特展·中国站”展览将落幕。在两个月的展览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美术爱好者,有幸欣赏了《文荟图》、《风清月香图》等40余幅张大千珍贵精品真迹。这位从四川走出去的国画大师,自1949年底离开成都以后,便再也没有回来过。不过,他在成都自建的居所,却从半个多世纪以前一直保留至今。近年,随着张大千故居相继被评为“成都市历史建筑”和“成都市历史文化地标”,这座位于金牛坝上的名人旧居,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前往瞻仰。
金牛坝上自建居所
张大千故居位于金牛宾馆内,是一处面积约600平方米的青砖灰瓦小院。国庆大假前,记者前往大千故居,发现这处60多年前修建的院落,仍然保存完好且自成风景。故居半掩于一片苍翠树林之中,隔出一方寂静。正前方有宽敞干净的庭院,周围用青砖砌了花坛,不过疯长的杂草和露台上的青苔,显示这里已经无人居住。记者随保管故居的工作人员进入室内,发现这里早已空空如也,远无当年张大千在此居住时“谈笑有鸿儒”的热闹。惟有庭院中“张大千故居”石碑上的大千照片,花白长胡子的老人坐在躺椅上的笑颜,还能让人想像当年大师坐在自家宅院里赏花草、听蝉鸣的惬意。
据金牛区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抗战爆发以后,张大千拒不出任伪职,携家眷从北京辗转回到四川。1941年,张大千前往敦煌临摹壁画,一呆就是3年。回蓉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在家乡置办居所,而是先后借居于昭觉寺、郫县团结镇以及朋友的家。张大千女儿张心玉曾在《先父和他的庭院》一文中写道:“1943年秋,先父从敦煌返成都后,一直没有固定的住处,直到1947年,才在成都西郊的金牛坝建了自己的住所。”而当年金牛坝,一直是成都人居家的上风宝地。抗战期间,这里还曾是国民政府的行营疏散区,便于居住于城内的显贵躲避日机轰炸。
1949年底,张大千在成都乘军机赴台,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过。1957年金牛宾馆筹建,这处名人故居侥幸保存下来。据介绍,大千故居先后做过办公室、保管室等,后来还举办过一些画展以及用作茶楼。直到最近几年,才空闲下来。
在此成就艺术巅峰
众所周知,张大千的第一个艺术巅峰,在于他的敦煌临摹。当年,《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全国掀起“敦煌热”,并远赴印度等国家进行展出,著名学者陈寅恪曾撰文赞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事”。而回到家乡的这几年,大师远离战事,巴蜀峻秀的山水,激发大师无限的创作欲望,创作了大量作品。
1945年,张大千专程前往大足、资阳、简阳等地考察石刻艺术,回蓉后创作了著名的《荷花》,并在成都举行近作展。1946年,张大千花巨资购得《江堤晚景图》,邀请溥心畲、谢稚柳、吴湖帆先后为无款《江堤晚景图》题跋。随后,他三上峨眉,创作了山水画卷《峨眉三顶》、《长寿山势图》,并携作品前往上海举办“张大千画展”。年底,张大千又相继创作《九歌图卷》以及《文荟图》等作品。而这幅《文荟图》,便在这次上海特展展出,而它在2011年还曾拍出3000万元人民币。
作为张大千在中国大陆的最后居所,这处位于成都金牛坝的老宅,在2012年成都“北改”片区复查历史建筑时,被列入27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之一。2013年,纳入成都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金牛宾馆工作人员介绍,自从这处房子以“张大千故居”之名挂牌保护以后,便不断有人前往参观拍照。虽然大师早已远去,但它作为大师留在家乡的最后一抹身影,仍然让人向往。
□董雨晴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怀张明海11月9日,第十届欧洽会暨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将在成都新会展中心举行。不同于以往,这次是以创新创业的“双创”名义:150家欧盟企业,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等30个国家的政府...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