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郫都新闻 > 正文

简论抗战时期成都地区的文化抗战运动

来源:精神文明报 2015-10-16 00:52   https://www.yybnet.net/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七十年前的中日战争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总体战",中日两国倾尽全力在各条战线上展开生死较量。虽然中国军民抗战艰苦卓绝,却仍然坚定不移地活跃在其他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在远离前线的大后方,文化抗战成为了抗日救亡运动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众多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克服艰难困苦,奉献丰富的抗战文化作品,坚定了国人巩固后方抗战必胜的信念,为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这场文化抗战运动还极大地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大开发,为今天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抗战时期成都地区的文化抗战运动为个案,简要回顾这场运动在成都的开展情况,比较分析这场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话剧《放下你的鞭子》

一、成都地区文化抗战运动的历史阶段

成都是全国较早积极展开文化抗战运动的地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成都人民迅速掀起反日斗争。10月10日,成都各界“市民讨日大会"发表宣言,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的2月4日,成都成立“国民救国会议四川各界民众促进会"。九一八事变一周年时,成都各界举行纪念大会,通电全国一致反日,反对镇压反日运动的军队,拥护真正对日宣战的军队。会后示威游行,组织20多支宣传队,分头宣传纪念九一八事变的意义。1936年10月,川大进步学生发起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成都队部,引发内部刊物,并出版了《抗日先锋》和《活路旬刊》,宣传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起了推动成都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作用。1937年1月,成都“民先"通过车耀先出面出版《大声》周刊,发行量最高达7000多份,发行到云南、贵州等省。该刊在提高群众觉悟、团结进步青年、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变"后,全民族的全面抗战局面形成。在抗战初期,国民党调整管控严厉的文化政策,加上共产党对国民党各地方实力派的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获得了较大自由,抗日文化团体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普遍涌现出来。抗日书刊、文艺作品、抗日宣传、文化活动等,都出现了少有的繁荣兴盛局面。成都地区的文化抗战运动进入到第二阶段。中共地下党掌握的《四川日报》、《国难三日刊》和受党影响的《华西日报》、《新民报》等,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揭露日寇的侵略罪行,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启迪群众自觉投身抗日救亡的觉悟。7月9日,被国民党查封的《大声》周刊,改名为《图存》周刊,赋予“团结御侮,救亡图存"的新意出版。1937年12月14日,邹风平、廖志高等奉中共中央指示抵达成都,恢复、重建四川各级党组织和统一领导全川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在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员会和中共成都市委员会(以下简称成都市委)领导下,各救亡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如成都工人抗敌宣传团就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活动。为了反映抗战初期成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及其参加救亡活动的情况,成都工人生活社及“工抗团"先后在当时的《四川日报》上开辟了《工人园地》和《生活线》专栏。在成都市委领导下,1938年举行大规模的“五一劳动节"纪念大会,号召全市工人和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坚决执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全面抗战路线,争取抗战彻底胜利。同年7月7日,参加了成都市的七七抗战一周年纪念并参加游行。

就在文化抗战运动蓬勃兴起的时候,国民党当局并没有完全放松其文化管制政策。面对相继发生的川大稻草案事件、郫县事件、星芒报事件,中共领导下的抗战文化大军不得不展开反对国民党文化专制政策的斗争。成都地区的文化抗战运动由此进入到第三阶段。在抗战最后的一年多,大后方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压迫反独裁的民主运动。广大知识分子和文化界人士积极参与到这场民主运动中。在成都地区,1944年10月4日,成都的四川大学、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5所大学的7个学术团体发起国事座谈会,到会2000余人。会议认为,中国目前的危局是政治不民主造成的,只有实行民主,全国才能团结,人才才能集中,政治才能革新。会议一致要求改组国民政府及统帅部,成立联合政府。1945年4月11日,继重庆文化界的《对时局进言》之后,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负责人李相符、杨伯恺、田一平及成都文化界120余人发表《成都文化界对时局献言》,提出立即结束国民党党治、尽速召开真正能代表民意的普选国民大会、释放一切爱国政治犯等10项主张。这也标志着成都的文化抗日运动转向人民民主运动。

四川旅外演剧队演员合影

救亡剧社

二、成都地区文化抗战运动的具体内容

在抗战时期,成都地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抗战运动。各类抗日报刊蓬勃兴盛,有近50家报纸。基本上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在成都出版的,有《成都快报》、《四川日报》、《新民报》等。第二种是抗战时期内迁成都的。有《新中国日报》、《南京早报晚刊》(后更名南京夜报)。第三种是抗战时期在成都新创办的,日报有《兴中日报》、《建国日报》等。此外,还有三日刊报、周刊报等十余种。其中,中共领导下和进步人士主持下,坚持抗日救亡宣传的中小型报纸主要由:《捷报》、《时事新刊》等。

成都地区在抗战时期的图书出版销售也迅速发展。早在抗战前,成都就有不少书店。抗战全面爆发后,上海、武汉等地一些著名的出版社和书店纷纷内迁至重庆、桂林等地,成都的新书业也相应有所发展。在原本已是书店一条街的祠堂街,这时更是书店林立。如1939年4月设立的《新华日报》成都分馆(川西北总经销处)等。这些出版社和书店由于出版或发行了宣传抗日救国和中共抗战方针的进步书刊,影响了广大读者,为文化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文化抗战运动中,最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是通俗文艺创作和演出,如以戏剧歌咏宣传抗战。从1937年10月至1939年1月,陈白尘率领的上海影人剧团(到成都后改名为成都剧社),由熊佛西率领的农村抗战剧团等八支话剧队伍先后进入四川演出,加上原有的“三庆会"等本地剧团,使得成都剧坛一时群英荟萃。成都剧社在成都演出了《塞上风云》、《中华民族的子孙》等剧目。其中,《抓壮丁》一剧后来还到陕甘宁边区演出,受到普遍欢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都看过。成都救亡歌曲、音乐运动也十分热烈,各救亡组织一般都采取出城宣传,每次出城都是整齐的队伍,以救亡歌曲开路。各救亡组织还在少城公园组织救亡歌曲大合唱。

除了戏剧曲艺演出宣传外,还有不太为人所知的电影宣传。1939年由瞿白音编导的纪录片《华北是我们的》,通过大量实地拍摄的镜头,真实而又多方面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在第一次反“扫荡"前后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实况,突出地表现了共产党、八路军和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抗战业绩,是国统区唯一一部反映抗日根据地现实动向和斗争生活的影片,“在抗战文化史的电影部门中写下最光荣的一页"。

成都漫画界也为成都的文化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成都的漫画家们有感于抗日救亡人人有责,决心以漫画为武器,宣传抗日救国,成立了“四川漫画社"。他们先后在《新民报》、《国难三日刊》等报刊辟漫画栏目,尤其是他们在成都春熙路举办的一次有160余幅画的救亡漫画展览,轰动全城。他们还为“全国漫画宣传队"在武汉出版的《抗战漫画》提供了不少画稿,并选送十余幅作品参加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反法西斯漫画展览"。

抗战期间,马列主义在成都地区获得了广泛传播。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开展马列主义和进步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形成了教学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浓厚空气。从北平内迁成都的朝阳学院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如邓初民、马哲民等人,还聘请了杨伯恺等多人。他们力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阐述所讲授的各门课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广泛宣传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学习马列主义在学生中蔚然成风。同时,成都的先进报刊如《大声周刊》等也大量刊载马列原著和毛泽东的文章,介绍马列主义原理。

抗战时期,先后有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9所高校迁往成都。这些高校的迁入极大地推动了成都地区的科研水平,“学术报国"的景象骤然兴盛起来。如内迁高校和本地高校通过联合办学,举办联合医院,建立新的研究机构,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华西协和大学在抗战时期建立了11所科研机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文化、教育、经济、历史、社会、农业、医药、生物以及皮革染料等许多方面。其中化学系的教师在教学之余从事皮革和天然染料的研究,以适应政府当局提出染制百万军毡的需要,在英籍教授徐维理的指导下,费时数月,经过百余次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得到了军政部和经济部的奖励。

三、成都地区文化抗战运动的历史特点

成都地区的文化抗战运动与重庆、昆明、桂林等地区一样,有力地激励民众鼓舞将士为抗战服务,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坚持和历史文物如故宫藏品的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还造就了一大批抗战建国人才,也为战后西南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建设准备了必不可少的后备人才。

成都毋庸置疑是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据统计,抗战八年,全国征兵总数为1400多万,四川就占1/5强,平均每14人就有1人参加了抗战,四川还担负了大后方粮食供应总数的1/3。其中,最为富庶的成都地区功不可没。成都的地理优势和人文传统受到了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民政府的抗日战略中,成都是最重要的抗战复兴基地之一。随着抗战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在成都地区展开了组织重建工作,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和青年支援抗战,有力地推动了成都的抗日救亡运动。

尽管没有像重庆那样的陪都地位,也没有成为昆明那样的学术文化中心或者桂林那样的中外交流中心,成都文化却在抗战时期获得了极大发展。横向上看,内迁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纵向上看,成都文化出现跳跃式发展。所以,在战后复原时期,成都地区并没有出现许多大后方地区出现的明显衰落,反而继续发展。如高校云集的成都的华西坝就与重庆的沙坪坝、江津的白沙坝和北碚的夏坝等并称为名噪一时的大后方的“文化四坝"。然而,随着抗战结束后,其他三坝大都风光不再,而华西坝上的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则进一步提升实力,成为西部地区最负盛名的学校之一。

新闻推荐

京东在川启动电商***计划

“准备去京东工作了!”3月16日,31岁的苍溪人王元与京东西南分公司签署了一份合同,成为郫县京东公司的一名员工。日前,京东在四川启动《全省***招工合作启动方案》,在全省进行首批15场招工活动。...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简论抗战时期成都地区的文化抗战运动)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